首页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怕老的年轻人到底是在怕什么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心理学  · 1 年前


作者 | 姜林屾



“总以为时间是个小偷,偷走我们挚爱的一切。”



古代人炼丹修仙追求长生,那时社会生产力落后,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老”是一种宝贵的体验。



但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医疗卫生技术发展,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7.93岁。人们在享受生命延期的同时,也开始需要去应对「老去」「死亡」带来的焦虑——体能的逐渐流逝、记忆的不断下降、各种老年疾病的侵袭……



“还是年轻好!老了,就什么都不行了。”



诸如此类的话,我们可能都从家里老人的口中听到过。与此同时,一些如“警惕4个衰老信号”、“8个抗衰方法”的广告也随处可见。似乎“老”是一件可怕的、需要尽力去避免的事情,是躲不过就只能逆来顺受的必然……



(来源:https://tse3-mm.cn.bing.net/th/id/OIP-C.fqy5EJXQmirNTvUzs7VZLgHaDt?pid=ImgDet&rs=1)



到底,我们害怕衰老的背后到底在怕什么?



怕老了就什么都不行了:消极老化刻板印象


老了真的就什么都不行了吗?



这很可能是一种消极的老化刻板印象



「老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老年人这一社会群体所持有的观念和预期,不仅是年轻人,也包括老人自己对于“老年人”的态度和看法,包括身体特征、人格特质、行为倾向等。



研究指出,人们对于「老年人」持有的消极刻板印象往往多于积极刻板印象[1]。也就是说,人们对于老年人更多是持以负面评价,会认为:“老年人是无能的“、”老年人是与现代社会脱节的”、“老年人在各方面都不如年轻人”……



(来源:https://tse1-mm.cn.bing.net/th/id/OIP-C.T0JcsVT2iZgknmgGhB4mawHaEK?w=264&h=180&c=7&r=0&o=5&dpr=2&pid=1.7)



老化刻板印象形成于潜移默化中,可能来自于成长中他人的信念、社会文化环境等,能显著地影响印象持有者的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和行为结果[2]。



也就是说,人们如何看待「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实际的老化状态



有研究就发现:在年轻时持更多消极刻板印象的个体,患冠心病的概率是持更多积极刻板印象个体的两倍[3];并且,持消极刻板印象的个体,记忆等认知功能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更差[4]。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老化刻板印象越消极,老人接受医疗治疗的意愿和生存意志也越弱:持积极老化刻板印象的老年人倾向于接受治疗,而持消极刻板印象的老年人倾向于拒绝治疗[6]。



总之,相较于积极老化刻板印象,消极老化刻板印象的影响力更大,并且其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有广泛的负性影响。



怕老了就什么都没有了?NoNo,毕生持续发展!


我们很容易列举出「变老」让人失去了什么,不过,人在年轻时所拥有的一切,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断崖式下降吗?



对此人们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你可能会认为:德行、智慧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研究表明,「流体智力」(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运算速度)的下降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而「晶体智力」(以社会学习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判断力、联想力)与教育、文化有关,并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7]。



图: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毕生发展趋势



其实,在20世纪前半叶,多数研究者认为到青少年期「发展」就停止了。



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研究者意识到:发展是一个动力系统,贯穿了从受精卵开始到死亡全程。这种主流的毕生发展观强调:发展是持续终生的、是多维度多方向的、是高度可塑的、是受到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8]。



就像大部分人认为,老年期经历“丧失”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生理衰退,或者丧偶、朋友去世等负面事件,如胡里奥·科塔萨尔写道:“五十岁之后,我们就开始在他人的死亡中一点点死去。”



但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体验逐渐上升,同时,消极体验逐渐下降,心理学把这一现象称为「老化悖论」[9]。



解释这一现象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老年人的情绪认知和管理能力已在发展中得到优化,积极情绪体验也逐渐替代知识获取作为主要的生活目标,因此会对积极信息有更强的偏好,以此达到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目的[10]。



(来源: https://tse4-mm.cn.bing.net/th/id/OIP-C.x7rRgzotibPaCNZpSCL90AHaE3?w=300&h=197&c=7&r=0&o=5&dpr=2&pid=1.7)



与此同时,脑科学的研究结论也对我们认识发展与老化规律给出了新的证据:老化带来的衰退并非都是持续性的



为理解老化的基本分子机制,科学家们针对线虫、果蝇和哺乳类动物进行了生物系统分析,结果发现:衰老的速率并非绝对固定,且是可塑和可修正的,而人类脑老化相关的认知衰退也具有多样性、可延缓性[11]。



解释人类脑老化规律有多种假说,其中「补偿性假说」认为:伴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大脑出现组织或功能丧失的同时,也会通过募集更多脑区的代偿功能来维持认知功能[12]。如一项任务态功能影像学研究显示,老年人在完成视知觉任务时,会出现枕叶活动下降而前额叶活动增强的现象[13]。



(来源:https://emerging-europe.com/wp-content/uploads/2020/01/bigstock-elderly-man-using-computer-to-299029450.jpg)



除此以外,越来越多的大脑可塑性研究也为毕生发展观提供了支持,比如:环境可以持续性塑造大脑。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婚姻关系的存续都有利于老人在同龄人中保持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优势[14]。



另外,丰富的认知储备(包括受教育程度、职业所需认知强度和频率、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其他认知活动强度与频率等)也是认知功能的重要保护因素,它可以通过影响大脑生物标记物的水平,调节大脑激活模式,从而让人们保持较好的认知功能和行为表现,这是许多高龄老人仍然保持良好机能的原因[15]。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性的认知干预训练对于保护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有显著效果,如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等认知训练可以延缓认知功能下降[16]。



不仅如此,多领域大规模的干预实验还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涉及饮食、活动、睡眠、社交、拒绝饮酒和吸烟等)可以有效抵御老化给脑健康带来的威胁[17]。



欢迎来到真实的老年世界:100位老人有100种姿态


目前,全球范围内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要保障老人们以良好的状态度过老年生活、实现社会成功老龄化,不仅要靠人们自己努力抵御消极老化刻板印象、坚持毕生发展信念,也需要诸如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等领域的公共政策和社会制度共同发力。



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卫生组织引领老龄化与健康全球战略,并发布《2021年-2030年健康老龄化十年计划》,我们可怀有积极的期待并参与其中。



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转向每一位真实的老人:学堂君在完成一个小课题时采访了100位老人,这些老人中,有60岁的老人孤独地坐在广场角落,悲伤地感慨自己的人生已经结束,也有101岁的老人,正自己坐着轮椅去修脚店修脚,他说:“60岁的时候我觉得,我另一半人生才刚刚开始。”



“总以为时间是个小偷,偷走我们挚爱的一切。但现在看到,是它先赠与了我们每时、每分、每秒。”



图:王德顺在79岁时登上T台走秀



伴随老化发生的「改变」和「丧失」是一个需要去适应和哀悼的过程:不再柔嫩的肌肤、苍白的头发、亲人朋友的离去、厚重的心境的确与年轻时有很大的区别。



但如果我们使用“存在”而非“占有”的方式活着,会发现每个年龄在我们这仅有的这一生中都是唯一的“存在”。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今天你会如何度过?句点画上前,我们都有理由去尽性地活着、去勇敢地体验,无论是8岁还是88岁。



附[18]


  • 1987年,John Rowe和Robert Kahn提出了“成功老龄化”的概念,将其表述为:“在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的老化过程的积极影响下,老年人各方面的功能很少下降,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平衡,他们生命的活力得到持续激发,并在社会参与中逐步实现自我。”


  •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一书,书中提出“积极老龄化”的定义:“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尽可能优化其健康、社会参与和保障福祉的过程”。该定义强调了对多部门联合行动的需求,目标是确保“老年人始终是其家庭、所在社区和经济体的有益资源”。


  •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1-2030健康老年化十年计划》,计划概述了为实施健康老龄化十年努力中的四个行动领域和17个具体目标。这四个行动领域以公平视角为基础,以优化所有老年人健康福祉为目标,包括:(1)改变我们对年龄和衰老的看法和行为方式;(2) 确保社区照顾老年人的能力;(3) 提供以人为本的综合护理和初级卫生服务,以响应老年人的需求;(4) 为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



投票

学堂君

学堂君有时候恨不得一夜老去,醒来就能领退休金、过退休生活…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Hummert, M. L (2011). Age stereotypes and aging. In K.W. Schaie & S. L. Willis (Eds.).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aging(7th Ed.) (pp. 249–262).

[2] 贺庆利, 余林, & 马建苓. (2013). 老化刻板印象研究现状及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21(3), 495-505.

[3] Levy, B. R., Zonderman, A. B., Slade, M. D., & Ferrucci, L. (2009). Age stereotypes held earlier in life predict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later lif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3), 296–298.

[4] Levy, B. R., Zonderman, A. B., Slade, M. D., & Ferrucci, L. (2011). Memory shaped by age stereotypes over time.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67(4), 432–436

[5] Levy, B. . (2000). Handwriting as a reflection of aging self-stereotypes.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33(1), 81-94.

[6] Becca, Levy, Ori, Ashman, Itiel, & Dror. (1999). To be or not to be: the effects of aging stereotypes on the will to live. Omega (Westport), 40(3), 409-420.

[7] Horn,J.L.,&Cattell,R.B.(1996).Refinement and test of the theory of fluid and crystallized general intelligenc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57.253-270.

[8]Baltes, P. . (1999). Lifespan psychology :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0.

[9] LCkenhoff, C. E. , & Carstensen, L. L. . (2007). Aging, emotion, and health-related decision strategies: motivational manipulations can reduce age differences. Psychol Aging, 22(1), 134-146.

[10] Isaacowitz, D. M. , & Blanchard-Fields, F. . (2012). Linking process and outcome in the study of emotion and aging.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7(1), 3.

[11] Bishop, N. A. , Lu, T. , & Yankner, B. A. . (2010). Neural mechanisms of ageing and cognitive decline. Nature, 464(7288), 529-535.

[12] Greenwood,P.M.,(2007).Functional plasticity in cognitive aging:Review and hypothesis.Neuropsychology,21(6),657-673.

[13] 李婷, & 李春波. (2013). 认知老化的神经机制及假说.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33(7), 5.

[14] 刘雪萍,陈子卓,黄文 & 彭华茂.(2018).成功老化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02),249-256. 

[15] 何燕,余林,闫志民 & 赵宇晗.(2015).认知储备的测量及其在认知老化中的应用. 心理科学进展(03),430-438.

[16] Henkw, & timd.(2020).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training on brain network activity and connectivity in aging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Neuropsychology Review( 30):267–286.

[17] Poppe, M. , Duffy, L. , Marchant, N. L. , Barber, J. A. , Hunter, R. , & Bass, N. , et al. (2022). The apple tree programme: active prevention in people at risk of dementia through lifestyle, behaviour change and technology to build resilience—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rials, 23(1).

[18] https://www.who.int/initiatives/decade-of-healthy-ageing



作者 | 姜林屾

编辑 | 阿某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男子汉 | 择偶 | 分手

心理绘画 | 心理人 | MBTI | 心理咨询

家暴 | 出柜 | 吵架 | 童年 | 生育

同性恋 | 抑郁症 | 性教育



推荐文章
庭前独角兽  ·  那么,就这样去过春天吧!|庭前独角兽  ·  1 年前  
泰度煤炭  ·  【安信煤炭 ...  ·  4 年前  
草根汇物流  ·  “物流夜评“(373期)  ·  5 年前  
子悠财记  ·  锦囊丨太有用!9图教你快速识别假币!  ·  6 年前  
© 2022 51好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