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东方观念不同的是,西方的教育重视孩子的体会。选课外班时,家长会有些建议,关键是要看孩子是否喜欢。家长绝不会为了“补短板”给孩子报名课外班,他们花钱、花时间是为了让孩子“有乐趣”(have fun)、“享受快乐”(enjoy)。孩子也是根据自己的愿望、体验来上课外班,所以这些课外班是名副其实的“兴趣班”。
但并非说,上兴趣班的孩子在这个方面就很突出。由于没有成人的催逼、批评、根据成绩好坏的势力的评判,孩子们不会在“成绩”不好时有压力;老师、教练、家长给予的评语都是“不错”“棒极了”,对于需要改进之处,会接着说“如果你能….就更好了”,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充分地呵护。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体育方面是比赛训练相结合,音乐教学离不开汇报演出,绘画课会定期拿作品回来,孩子能随时看到自己的成果和进步。随着不同年龄,课外班的内容也循序渐进。比如球类,不同年龄段的规则不同,等到了一定年龄(如12岁),参加比赛时的规则就大致与正式比赛规则相同了。在这样轻松的气氛中,很多孩子对自己是否“擅长”并不在意。
课外班的背后,有申请大学加分的诱惑,
还有家长无坚不摧的支持
孩子们丰富的课外活动,意味着家长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北美的学校一般下午两三点就放学了。由于规定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单独在家,所以家长们必须把孩子们安排妥当。除了个别孩子送去晚托班,大多数孩子会回家,或者去上课外班。到了假期,孩子们更是不会闲着,或者跟着家长旅行,或者参加各种假期课外班(camp),时间安排不比上学松快。安排接送孩子们上课外班的时间表对很多父母来说都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颇费心思才能制订出来合理的计划。
尽管很多课外班都是非盈利的,费用不算高,但孩子们参加的往往不止一个课外班。有的孩子仅乐器就学两三种,体育运动的更不会一种。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课外班的费用绝对不菲。有些活动中(比如冰球),孩子想打得好,常常要花钱请私教额外训练,费用就更可观了。平均来说,孩子的课外班的费用肯定比日常生活(饮食、汽油、水电通讯)花得多,一个孩子一年在课外班方面花费5千到1万元是常态。至于冰球这类活动,则属于“贵族”消费。如果要参加比较正规的冰球活动,每年单冰球方面花费1万块不算新鲜——而家庭年收入在6万块就算加拿大的中产家,超过10万已经可以属于富人群体了。外出旅行花费就更多了,家庭收入的10
%
-20%作为旅行开支很普遍。
金钱之外,是家长接送的劳顿。除了课外班衔接之间的匆忙赶场,经常有些较为长途的奔波,比如开车单程跑一个小时送孩子去隔壁的隔壁城市参加比赛。另一个邻居家里三个孩子,每周三的时候孩子课程最多,他在那一天里接送孩子往返的车程能达近百公里。到了学期结束前,很多“锦标赛”“汇报演出”安排得频繁,有的活动还要家长必须去参加义工。熟悉的家长之间喜欢“拼车”,以提高接送效率。
民间非盈利性的体育课外班更是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从总部的委员会、会计、秘书等到各队的正副教练,都是义工家长担任。担任教练的家长,还要准备具体的训练方案。安排比赛出场顺序时,要公平公正,无论队员水平如何,都要给予等同的机会,因此教练们很注意强弱搭配,颇费心思。
如此花钱费力地培养孩子,并非没有丝毫的目的性。在提交大学申请时,学生往往会将自己从小到大参加过的课外班及取得的成绩写上。有多大用处呢?没人能给答案。但如果这方面是一张白纸也很不妥当。至少,学生在申请陈述中需要描述自己,描述就离不开事例。如果从未参加过任何活动或都没有坚持下来,一定会乏善可陈。
此外,对于表现特别优异的孩子,完全有可能凭借某项特长获得大学(包括藤校)的青睐,甚至是不低的奖学金——这也是对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诱惑。几周前,一位朋友自豪地转发了他侄子收到的哈佛大学的“邀请函”。他侄子今年11年级,身高190厘米,从初中开始就是所在中学的艇队队员,表现不俗。“邀请函”上写明,哈佛对他优异的划艇成绩一直很关注,希望他能申请哈佛大学并成为哈佛划艇队的一员。同时也注明,申请时需要他将下一年的学习成绩和划艇成绩一起附上。言外之意非常清楚,不仅要过去的成绩好,而且要今后的成绩也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