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收获杂志
《收获》作为重要的中文期刊,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和褒奖,引领文学发展潮流,刊载小说和散文,是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最好的窗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收获杂志

作家地理 | 生活在别处:烧梦(李锐)

收获杂志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6-11 22:5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一去,就到了四百公里外的“陆奥”,就到了没有一个中国人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其实,鲁迅自己当年也是拖着一条辫子来到日本的。他一九二年四月到日本,一九三年三月剪去发辫后特地照了一张“断发照”,《鲁迅全集》第一卷的第二张照片就是剪了辫子以后的“断发照”。一个“断”字流露出强烈的心理动作,所谓一刀两断,所谓洗心革面。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他明白,自己就是耻辱的一部分,自己就是黑夜。


沉沉的夜幕是鲁迅记忆的底色,所以他在来仙台的路上牢牢记住了“日暮里”。



或许也是因为夜幕的关系吧,从车站里出来走进黑夜的时候,对留在身后那四百多公里的距离和空间,分明感到一种沉甸甸的真实的压力。放下行李,我和毛丹青找了一家叫“伊达路”的小饭店。吃了仙台最有名的牛舌头,吃了秋刀鱼,喝了啤酒。回到旅店我们两人开始了计划中的第一次对谈,话题自然还是离不开鲁迅,自然还是从这沉甸甸的四百公里的距离和空间谈起。在我的理解中,远离人群的鲁迅,就是从“日暮里”开始独自一人走进了自己精神的黑夜,同时也走进了对这黑夜的反抗和挣扎。


仙台医专并入今天的日本东北大学


离开东京,离开同胞的鲁迅,到底还是躲不开历史的阴影。在仙台的学校里发生的两件事情让他最终决定辍学离开仙台。先是所谓“泄题”作弊,学生会的干事无中生有地认定鲁迅的考试及格是靠了藤野先生的泄漏考题。接着,就是那个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鲁迅在日本同学的欢呼声中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当作俄国间谍砍头,而身旁却站满了麻木的中国围观者。于是,被人鄙视,而又看清楚了被鄙视者的麻木和无可救药,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这是一种熬人的双重的鄙视,这是一种黑暗无边的精神笼罩。最为难言的是,在这鄙视中有自己对自己难以宽宥的鄙视。


鲁迅离开仙台医专前和同学的合影

鲁迅提出退学信件,只有一句话。


毕竟,那时的鲁迅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年轻是要靠梦想来滋养的。遭遇了这样的鄙视之后,青春的梦想非但没有折断,反而把小梦换成了大梦: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


换梦的结果是鲁迅毅然辍学,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很快,他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止是失败,是比失败更让人难熬的寂寞, “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