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盘古智库
盘古智库的官方账号,天地人和、经世致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盘古智库

【深度】唤起对印度市场的重视——专访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

盘古智库  · 公众号  ·  · 2017-07-31 18:2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印度崛起势不可挡

易鹏开门见山,直接给出了结论: “印度的崛起势不可挡。”中国相对于印度的竞争优势在缩小,印度的追赶势头是实实在在的, “我要戳破国内轻视甚至蔑视印度的泡沫,唤起对印度市场的重视。”

易鹏这样看的第一个理由是, 中印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

从经济总量角度看,目前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2.07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在2005年的水平,在世界经济序列中就好比一个“即将升初中的小学生”。但从全球产业分工角度看,印度在承接了相当比重的制造业订单的同时,也是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和部分大宗产品的重要供应者,实际处境要好于它的经济总量排位,与中国的落差没有那么大。

易鹏认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非常明显,加上海外华人圈的支持,吸引了大量直接投资,成为“世界工厂”。然而现在,印度、东南亚、非洲、拉美国家开始分食这块“蛋糕”,其进取速度快于中国向全球市场提供技术和品牌能力的增长。中国正在努力优化结构并削减过剩产能,但总体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间环节,仍是个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国家。 技术能够不断创造新的供给,品牌能够促进消费升级和消费量的扩大,中国必须真正突入这个“区间”,才能在与印度的竞争中获得可持续的优势。

在易鹏看来,其他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狭小,海外市场分散,就算在全球价值链上分食中国的“蛋糕”,也不会构成太大的挑战,印度则不一样。

盘古智库调研组与中资企业代表座谈

至少从全球海运角度看,印度对中国的竞争力并不低。

印度的陆地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三面环海,有7500多公里的海岸线,分布着12个主要港口。从印度出发经海路到欧洲、非洲和亚太的运距相差不多,特别是离非洲、欧洲市场非常近。

易鹏把印度的地理优势归纳为“两个20亿”:向西,欧洲、非洲、中东和西南亚加起来是个20亿人口的大市场;往东,中国、东南亚、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加起来也大概有20亿人口。夹在“两个20亿”中间,又立足本国约13亿人口的市场,印度的经济辐射力还是比较强的,具备成为海运中心区的条件。

即便是从印度前往美国东海岸,如走中东、地中海穿大西洋的海运线路,地理距离不过将近两万海里,物流成本也不算高。莫迪政府正斥资打造新的西部良港,不久前批准了在马哈拉施特拉邦达哈努附近新建航运码头的计划,西海岸将出现继孟买、尼赫鲁港之后的第三个深水港。印度东西南部三大经济中心加尔各达、孟买、班加罗尔之间的陆路距离均只有一两千公里,构成一个“铁三角”,是个均衡的分布。

“印度经济的增速现在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西方媒体非常看重,又开始渲染印度对中国的‘赶超之势’。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我问。

易鹏回忆起半年前他和一位中国政府官员的交谈。那位官员对印度经济的高增长不以为然,估算说,印度在2015年取得了GDP增长7.6%的好成绩,2016年第一季度达到7.9%,2016年全年可望取得7.2%的高增长,中国已经基本锁定6.7%,之间相差不到两个百分点,也就相当于中国年均增速的不到三分之一,然而中国经济总量已相当于印度的五倍,就算按照目前缩小了的速率,中国每年的增加额也高达6000亿美元,印度则只有约1500亿美元,赶上中国是“天方夜谭”。

然而在易鹏看来,这位官员对印度追赶速度的计算方法过于简单了,至少忽略了两个因素。第一,2005年起人民币进入升值空间,对美元升值了30%左右。相应的,2005年中国GDP规模只有2万多亿美元,之后用十年时间便翻了五倍,显然汇率变化的因素在起作用。第二,中印两国之间的汇率比对也在变。现在印度卢比兑美元的比价约为66∶1,兑人民币约为10∶1,而人民币对美元则已进入明显的、非短暂性的贬值区间,那么,如果未来十年卢比对美元升值20%——这是一个合理的估计,“此消彼长”,印度经济规模追赶中国的步伐很可能快于我们的估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