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月24日,抵达通化时已是晚上八时左右,暮色为这座“参城”披上了黛青色的纱衣。几经周折,
我们采访到了时任通化市委书记孙简(现任吉林省副省长、通化市委书记)。从历史之缘起,到规模之隆扩,再到产业之勃兴,孙简书记谈起通化“参情”如数家珍。“到1877年通化设县时,人参种植逐渐兴盛。《辽海丛书》篇载:‘通化县内参园极多’‘八九年后则撷而市’。上世纪80年代起,通化参农尝试在林地中撒播人参种子,任其自然生长,十几年后采挖作货。自此,林下山参扎根沃土,蓬勃发展。”
尤为让访者动容处,是
他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念兹在兹不断强调关于长白野山参的“稀缺性”。稀缺与独有,正是长白山人参的价值内核所在。
一棵野山参的种子需要经历15年风霜雨雪才能成长拇指粗细,其生长周期堪比人类完成一次完整的教育历程。面对自然法则的残酷筛选,让野山参生长周期呈现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漫长的成长周期内,持续的冻害、虫害、动物啃食及菌类侵袭,将其存活率逐步压缩至万分之一。通化等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对野山参生原生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同时,中科院团队已成功破译野山参基因组,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将幼苗抗寒性提升40%,有望突破自然成活率的千年瓶颈,为种质资源保护和提高物种产能这看似两难的悖论抉择,找到完美的“两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