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可见,在三国以前,五月五日是个凶日,人们在这一天举行的种种风俗习惯活动,都带有拜神祭鬼、避凶求福的性质,给人的感觉十分神秘、恐怖、吊诡。因为两汉时期传统的鬼神文化十分盛行,就连贤明的汉文帝都是“不问苍生问鬼神”,更何况普通的市井小民。东汉时盛行的谶纬预言之术,就是正统的儒家经学也不得不与鬼神文化结合的奇怪产物。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密集发生的政局动荡和天灾人祸,使人们的生活经历和心灵体验受到空前震撼,社会文化发生了剧烈的转变。
这种文化转变,在精英阶层表现为玄学兴起,热衷于谈论“空”、“无”等终极性、本源性的哲学命题,在民众阶层则表现为视人生为苦旅,认为祭拜鬼神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不如及时行乐、游戏人间的普遍心态。
此外,东汉至三国两晋时期医学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张仲景、华佗、皇甫谧、王叔和、葛洪等名医辈出,可以说明这一点。医学的进步降低了人们在五月生病、死亡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一季节肃杀、悲伤的气氛。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即使是五月五日这种凶日,人们也一扫过去虔敬、肃穆、沉重的气氛,发明了许多带有轻松、热闹、有趣的娱乐活动,使端午节里娱神、驱鬼的仪式,变成了娱人、自娱的游戏。唐初欧阳询编修的《艺文类聚》中引用了一首魏晋时期描写五月五日端午节的乐府诗《五日望采拾诗》,诗云:
“长丝表良节,金缕应嘉辰。
结芦同楚客,采艾异诗人。
折花竞鲜彩,拭露染芳津。
含娇起斜眄,敛笑动微嚬。
献珰依洛浦,怀佩似江滨。”
在诗中,五月五日被称为“良节”、“嘉辰”,人们的表情是“含娇”、“敛笑”、“斜眄”、“微嚬”,完全是一片欢乐的节日喜庆模样。可以这么说,在三国时期,端午节作为凶日的性质并没有改变(种种节日禁忌仍然保留),改变的是人们对待凶日的心态。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三国两晋时期已有“端午”之名,周处《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谓五月五日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可见至少在西晋时已有“端午”这一概念,但此时“端午”一词还不是普遍的用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律令、诏敕等正式文书中都是直接表述为“五日五日”,没有使用“端午”的例子,直至唐朝特别是唐玄宗以后,“端午”才被正式定为五月五日的节日名称。不过,节日叫什么并不那么重要,我们更关心的还是那时候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
(一)食粽子、鸭子、乌龟
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又载:“先节一日,以菰叶裹黏米、粟、枣,以灰汁煮令熟。节日又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葅龟,节日啖之。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之象也;龟甲表肉里、阳外阴内之形,所以赞时也。”周处出生于三国时期,他写的《风土记》是三国时期社会风俗的真实记录,应是十分可信的,但因为原书已佚,只能从其他书中见到一些摘录的片段。按此记载,当时人们在五月五日前一天包好并煮熟粽子,粽子是用黏米(黄米)、粟(小米)裹红枣馅,外面再包菰叶(茭白叶),做成五角形状,所以也称“角黍”。因黏米属阳性,菰叶属阴性,故为“阴阳包裹之象”。
粽子是我国人民的传统食品,历史很悠久,源头已难考证。所谓祭祀屈原的说法,最早见于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是后世附会之说。还有人认为粽子是用细绳捆绑并投入江中,是在暗示屈原并非自杀,而是被人捆起来沉入江中,也就是被谋杀的,那更是无稽之谈。
除了做粽子,三国时期的人们还要煮鸭子(鹜)和乌龟。鸭子比较简单,大概是煮汤。煮乌龟就比较讲究了,首先要挑肥而肉多的龟,煮到烂熟,然后去骨,加盐、豆豉、芝麻、蓼(一种辛辣的调料,三国时还没有辣椒,也没有胡椒,只能靠蓼调出辣味)等拌匀,可蒸、烤、卤、腌,在五月五日过节时吃。
曹操是喜欢问仙求道的人,他十分注意养生,对饮食也非常讲究。
曹操曾经写过一篇《四时食制》,详细论述了什么季节应该吃什么食物,可以说是“食不厌精”。今存《曹操集》还有一篇《奏上九醖酒法》,不但将南阳产的“九醖春酒”献给汉献帝,而且在表章中不厌其烦、津津乐道地介绍“九醖春酒”的酿造方法。又有《上杂物疏》,其实是一份曹操将一批御用物品献给汉献帝皇后(即曹操的女儿曹节)的清单,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杯、盘、碗、筷,可见曹操对食器食具也很讲究,妥妥的一个吃货。吃货曹操在过端午节时,吃粽子、喝鸭汤、啃龟肉这些“规定动作”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二)饮菖蒲酒
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
”宗懔是南朝梁人,但三国两晋与南北朝是一脉相承的同一历史时期,社会风尚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认为《荆楚岁时记》所记的内容也能反映三国时期的情况。按照宗懔的记载,当时端午节的一项风俗是将菖蒲叶穿孔或切碎用来泡酒。菖蒲本来就是活血、散风、去湿、开窍,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的良药,泡酒之后更是别具功效。按《本草纲目》,菖蒲酒主治大风十二痹,通血脉,壮阳滋阴,饮百日颜色丰足,气力倍增,耳聪目明,行及奔马,发白变黑,齿落再生,尽夜有光,延年益寿,久饮得与神通。由此可见,这是一款以长寿为卖点的保健饮料!
对于经常念念不忘“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思得神药,万岁为期”的曹操来说,这样的长寿饮料简直就是他的命啊。由于菖蒲酒要“饮百日”、“久饮”才见功效,所以曹操很可能平时就经常喝菖蒲酒,至于端午节,不过是他多饮几杯的理由罢了。
(三)系五彩丝
《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又载五彩丝:“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
《荆楚岁时记》中也有几乎一模一样的记载。可见以五彩丝系臂是从东汉至南北朝都未改变的习俗。五彩丝大概是上古时代纹身习惯的残留,随着文化变迁,人们虽然不再纹身,但仍相信五彩纹饰可以驱鬼辟邪,遂以五彩丝系臂,代替纹身。
(四)飞舟竞渡
端午节以舟楫竞渡的习俗,最早见于周处
《风土记》
:“仲夏端午,踏百草,竞渡。”《荆楚岁时记》亦云:“五月五日……,竞渡,采杂药。”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书并没有说竞渡是用龙舟。龙舟的形象自古有之,但神话传说中的龙舟为神仙座驾,并非用于竞渡。曹植《妾薄命》诗云:“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这里的龙舟是用于戏水游玩、表演歌舞,而非竞渡。“龙舟竞渡”的记载,至唐朝比较多见,最早的是张九龄《经江宁览旧迹玄武湖》诗:“凫鷖喧凤管,荷枝斗龙舟。”据此推断,赛龙舟是隋朝或唐初才出现的。三国时期人们在端午节进行的竞渡,用的是“舸”(细长的小船),形制应近似于后世之龙舟,只是没有龙的装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