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态都市主义
作者:[美]莫森·莫斯塔法维 /[美]加雷斯·多尔蒂
译者:俞孔坚 等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都市生态主义》中将城市看做一个系统,描述了人们为城市景观所做的现阶段努力与展望。内容从社会、经济、文化、规划设计、技术各个方面展开,收留着来自世界范围内关于生态城市思潮和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在本书的启迪下,我们意识到城市景观中发展的生物力量多数是为了辅助人类的栖息环境。将其他生物宜居的需求加到以人类利益发展为核心的城市环境中,这本身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以植物为例,一些对于人类“无用”、“有碍”或“有害”的植物个体在都市生态系统中如何重新立足?通过探索某种规划策略,能否将城市系统边缘中的“危机植物群体”重返城市系统的循环中?优化植物生境的过程是否可以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城市中物种间在哪些方面可以实现互利共生,是否可以在城市中被规划?这些都要在未来的实践中解答,期待着未来的“生态景观”不再是仅仅与我们遥隔相望的景观,而是真正与我们相互关联的生命群落。
森林之歌
作者:[加]苏珊娜·西马德
译者:胡小锐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西马德教授在《森林之歌》中描述的森林同人类社会,存在着合作、决定、学习和记忆……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植物的深刻与主动,它们有洞察力、交流能力,或许能让大家感受到植物的力量,同时谦卑的欣赏树生命。在森林异乎寻常的慷慨之下还有关乎“平静与平衡”的生命哲学,是我们在喧嚣的城市中难得的补给。我们热衷于去野外,去感受不可见的自然能量。但这需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否则未知的恐惧会大于对野外的新奇,或许这便是对自然的敬畏。但在人们打造的城市——建筑的森林中,习惯于舒适便捷的我们早已失去这份敬畏。本书中所描写的个体生命与森林之间彼此救赎,那么我们与其他生命之间是否也能如西马德教授对森林一般?这样的情感链接能否在城市中延续呢?
十三种闻树的方式
作者:[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译者:陈伟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当把它们看作是真正的生命时,似乎它拥有主体性就不是一件特别奇怪的事情了,因为生命是流动而非均质的,它允许变化发生。
不过,在努力共情的同时也需警惕自我囿于现象的藩篱中从而产生某种居高临下的悲悯情绪。
在不对称的时代,要如何书写多物种的故事?还望我们都能“后退几步”,把视线“放远一些”。
生态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很好的对于绿色永续未来的处世想象,也展现了人与非人间千万种生命线条彼此交织出来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以及对于我们正共同遭受的境况的隐忧。它致力于为全生命的共存寻找替代性的出路,为全生命的平等发展建立一套更为友善的伦理价值评判标准,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但必须警惕的是,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况,如果仅仅以知识路径来关照他者,便往往容易转入概念化的死路。由于普遍缺乏在场的思考,缺乏对复杂性问题的具体感知和觉察而落入到某种政治正确、甚至是集体情绪里。
推荐的书目从具身性的身体感知方式出发,讲述着人类如何和非人生物产生互动和连结,凡此种种或可作为对共存世界的再发现和再思考,并回头成为对于自身作为环境中栖居者身份的重估方法。
苔藓森林
作者:[美]罗宾·沃尔·基默尔
译者:孙才真 / 张力(审订)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在探索城市废墟的时候,我捡到了一块布满苔藓的红色砖头,它们像绿色的绒毛生长在坚硬建筑材料的表面,引起了我对苔藓的关注,而所要推荐的书目《苔藓森林》正是我了解与研究苔藓的基石。作者基默尔作为一位印第安人及植物学家,将科学研究与原住民文化结合,从自身的生活与情感出发,用细腻与质朴的语言将苔藓的世界向我们娓娓道来,既向我们展现了苔藓的生物特征和重要的生态作用,还从情感与文化的角度缔结起我们与苔藓之间的神秘关联。从中你可以了解苔藓如何帮助生态演绎,如何交流与繁衍,原住民如何使用苔藓以及作者对野采苔藓用于造景的反思与批判等等……《苔藓森林》跳脱出了一般式的科普类的植物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苔藓的温度与自然的启迪。
编结茅香
作者:[美]罗宾·沃尔·基默尔
译者:侯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预备好一束茅香,把它的末端绑好、分成三绺,就可以开始编结了。”在北美原住民的文化中,茅香是大地母亲甜美芬芳的秀发。人们带着敬意收集它,或将它编结成三股,互赠流转,象征精神、身体与思想的合一。在《编结茅香》这本书中,作者也将科学、精神与故事编织,带我们走向了古老的北美印第安文化。书中提到了许多印第安人独特的世界观念都值得学习与探讨,为我提供了观看自然的新角度。比如印第安人将大树看做自己的老师,从“大年结实”的现象中学习团结与感恩;又比如在他们的认知方式中,要真正理解一件事物,必须用到思想、身体、情感与灵魂四个方向……《编结茅香》用治愈的描写方式,让我们重新思考与看待人与土地,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作者的话所说:我们医治土地,土地也治愈了我们。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
作者:[日] 隈研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