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详细描述了叮咚买菜作为前置仓模式的生存与发展历程。面对行业质疑和竞争压力,叮咚通过数字化和供应链优化实现了盈利。文章还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叮咚买菜面临前置仓模式的挑战与机遇
叮咚买菜作为生鲜电商的代表,采用前置仓模式面临诸多挑战。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以及数字化和供应链管理的进步,实现了盈利,并走向稳健的发展道路。
关键观点2: 叮咚的数字化系统
叮咚建立了全面的数字化系统,注重预测功能,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深度学习模型等技术手段提高预测准确性,从而控制损耗、提高供应链效率。
关键观点3: 供应链优化和仓网规划
叮咚通过仓网规划、中心仓与前置仓的结合、商品存储和动线设计的标准化等工作,提高仓库利用效率,降低履约成本,实现盈利。
关键观点4: 竞争对手和市场趋势
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增多,叮咚买菜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但公司通过聚焦优势区域、精简SKU、打造自有品牌等策略,保持增长和盈利的态势。
关键观点5: 内部改革和未来发展方向
叮咚买菜启动内部改革,包括组织调整和App改版,旨在提高站内商品品质和差异化。同时,公司也面临如何扩大市场边界、降低获客成本、应对巨头竞争等挑战。
正文
生鲜前置仓存在很多显而易见的短板:其一,业态小、库存浅,库存容错率低;其二,生鲜易损耗,控损能力要求高,要在缺损之间找到平衡;其三,前置仓仓数众多,每个仓的商品种类也不同,对运营效率要求高;其四,生鲜链路较长,环节较多,从供应商到大仓,再到前仓、消费者,整个链路需要精准咬合。这些都决定了生鲜前置仓并不是个可以快速盈利的业务,而是需要慢慢提效的长期事业。
梁昌霖一直想用数据算法驱动整个业务的运营,这在叮咚内部是共识。只有这样,前置仓业态才能扬长避短。
2020
年,蒋旭来到叮咚买菜担任
CTO
,主要负责数字化的工作。
他
主要面临三项主要工作:一是解决系统稳定性的问题,二是做全面的数字化,三是做数据算法驱动。
叮咚的体量尽管不大,但在技术方面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人力投入。
2020
年左右,叮咚的技术团队有将近
1500
人,到现在维持在接近
800
人的水平。从初级的系统架构到后来全链路数字化,叮咚的千人技术团队用了三四年的时间。
“最早因为定量的事情,我天天被骂。”蒋旭也很无奈。数据算法驱动即通过大数据和模型的判断来做业务运营的决策,包括向供应商采购多少商品,每个大仓、前置仓的商品种类及数量配置等等。这种定量的决策便是由蒋旭团队完成。
数字化初期,由于可参考数据量不大、异常情况频发,模型难以做出准确率较高的判断,就导致常常出现定量不准的情况。有时是定量定多了,造成损耗。比如一个仓配了上百箱牛奶,超出平均销量,根本卖不完。有时是定量定少了,导致缺货。
“
最开始我们几乎是以犯错的形式来收集数据。
”蒋旭笑称,他
们
就像
X
space
的火箭一样,都
是
靠爆炸来完成
突破。
就这样,技术团队不停地收集数据,系统做决策时可参考的数据量更大,丰富程度更高。并且由于生鲜是高动销品类,每天都要做定量的决策,数据更新和迭代的周期很短,模型有着快速的成长能力。
疫情期间,叮咚的数字化系统得到了很好的练兵机会。
“
疫情让我们几乎把所有的异常
情况
都碰
了
一遍
。
”经此一役,蒋旭认为叮咚
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系统对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稳固性)
都好了很多。
数字化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损耗率的大幅降低。
“
我来的时候
叮咚
全年的损耗
率
大概在五点几,现在我们
临期的损耗率在
1%
以下,整体损耗率在
1.5%
。”蒋旭告诉《财经》。
根据《中国物流统计年鉴》,传统配送模式下,国内生鲜损耗率约
25%-30%
。近几年随着冷链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以及生鲜电商平台数字化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生鲜电商行业的损耗率整体远低于传统生鲜行业。但是,由于相关平台鲜少主动公布损耗数据,行业内对各家的损耗率说法不一。此前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每日优鲜的生鲜损耗率达到
30%
。《观网财经》援引零售分析人士数据称,朴朴超市损耗率为
3.5%
,行业平均水平为
8%
。
对比多维度的数据,叮咚
1.5%
的端到端损耗率为行业头部水平。
龚昀浩指出,损耗率和缺货率是在供应链运营当中是一个矛盾体,货备得多一点,缺货率就会低,但会有损耗和临期的问题。在过去的一两年中,这两个数字是最能体现供应链效率提升的。
供应链运转,从预测开始
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叮咚前置仓内,分拣员穿梭于一排排货架间,一边拎着袋子,一边对照着手里分拣机器上显示的商品快速在货架上拣货。拿到商品后,分拣员会扫描包装上的条码完成出库。
分拣员正在前置仓内分拣商品;拍摄
/
李莹
这个前置仓的面积有两三百平方米,拥有
3000
多个
SKU
(库存单位),覆盖方圆五公里左右的范围。据站长介绍,包括骑手、分拣员、仓管、水产处理员等,这个前置仓共有十几位员工,每天完成
1000
多的单量。
站长告诉《财经》,前置仓每晚会进行补货,至于补多少,他作为站长不用管,都是大数据给算好。
“一天大概能出多少单,大概能卖多少货,有多少客户群体,系统都会算好。”
叮咚走的是一条全面数字化的路
——由系统来做定量,过程中可以人为修改,也可放任系统自动运行。在蒋旭看来,人为干预更像是一个做数据标注的过程。目前,叮咚买菜系统的定量决策达到
90%
以上。
2023
年左右,叮咚基本实现了全链路的数字化。也就是把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上至前端的果蔬种植和采购,下至末端的履约配送,都全部加以数字化,每个节点环环相扣,形成数字流通的闭环,彼此影响和作用。
供应链闭环的起点是
“预测”。“
整个公司其实是以预测来驱动的
。
”蒋旭表示。叮咚有
1000
多个前置仓,平均每个仓的
SKU
数量超过
4000
个,每天系统需要给出的商品组合情况超过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