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人宠之间的特殊情感纽带,以及宠物在当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文章提到了宠物数量的增长趋势,宠物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变化,以及宠物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文章还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不安全型依恋者与宠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宠物如何帮助重建安全基地。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宠物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宠物数量持续增长,成为许多人的情感寄托和伴侣。宠物不再仅仅是陪伴人类支配的生物,而是成为了不可替代的朋友和家人。
关键观点2: 不安全型依恋者与宠物之间的情感联系
不安全型依恋者可能与宠物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宠物成为他们的一种安全基地,帮助他们调节生理压力水平,对抗关系贫困。
关键观点3: 触摸动物在重建安全基地中的作用
触摸是一种基础性的疗愈手段,对于依恋创伤幸存者来说,宠物提供了一个中间地带,无需求、非性化的身体接触可以加强幸存者的安全感。
正文
研究发现,
对宠物狗依恋程度较高的受访者,呈现更多精神障碍和痛苦症状
,
该个体难于依赖或信任他人,同时恐惧被拒绝和失去爱
[1]
。
人际依恋方式可能是对狗的情感依恋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中介。
对宠物强烈的情感依恋,可能反映出一种补偿型依恋策略。
童年时期无法与他人建立安全关系的人,可能会与宠物建立更亲密的关系。相比于人,宠物可能威胁性更小,是更稳定的依恋对象
[1]
。
这个现象在童年期同样显著。另一项关于受虐儿童的研究显示,在社会压力下,具有不安全-回避型或混乱型依恋的男童,能够从治疗犬的陪伴中获益更多。
相比于与人类或玩具狗互动,友好的治疗犬,更能有效地调节他们的生理压力水平。
[2]
。
《一条狗的使命》
儿童精神病学家、神经科学家
布鲁斯·D·佩里
在《你经历了什么? 关于创伤、疗愈和复原力的对话》中提出,
当代人生活在全方位的「关系贫困」之中。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我们真正「看到」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我们和别人接触,彼此交谈,我们也没有真正地在倾听对方,没有真正和对方在一起。
判断一个人当前心理健康程度的最佳指标,是ta当前的「关系健康」程度或者连接情况。
为了保持心理健康,人类需要建立和维持关系,在家庭、邻里、学校等环境中构建关系
[6]
。
然而,维持关系和构建关系并非易事,情感链接的减少使我们更加脆弱
[6]
。
同时,孤独经济愈发火爆。《2025中国宠物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宠物数量突破1.24亿只,首次超过4岁以下婴幼儿数量,预计到2030年将接近婴幼儿数量的2倍。
照顾动物已经不止于喂食、遛狗、洗澡,更多精细、拟人化的消费需求涌现。关于宠物的「消费主义陷阱」随处可见,比如宠物高定、宠物美容、珍惜肉源罐头、宠物派对等,都代表着人的付出。
宠物主像养娃一样养宠物,像一个陷入焦虑而随时准备消费的家长。这种消费心理,正是当代人对抗关系贫困的尝试。
《养猫的人》
对于不安全型依恋者来说,重建人际关系、恢复连接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