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盘古智库
盘古智库的官方账号,天地人和、经世致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盘古智库

【聚焦】许维鸿:中国经济怎会被几只“灰犀牛”撞垮?

盘古智库  · 公众号  ·  · 2017-08-04 18:5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灰犀牛”从哪里来


所谓“灰犀牛”源于美国作家米歇尔·渥克所著《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比喻经济中发生概率大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跟“货币战争”“黑天鹅”一样都是经济学家预言的大危机型“动物”。这不禁让财经“吃瓜群众”一头雾水,经济学家们难道都在动物园里寻找灵感?


2017年7月17日,我国主流媒体首次引用“灰犀牛”概念——《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提及,“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随后7月27日,中财办在新闻发布会中也对“灰犀牛”概念做解读:“灰犀牛”一般指问题很大,也早有预兆,但视而不见,没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导致后果严重的问题或事件;并列举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五大类问题,并提出要摸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和影响程度,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官方及主流媒体对“灰犀牛”的解读无疑是客观的,再次把焦点引向现实的改革挑战,而非吸引眼球的词汇。但值得投资者擦亮眼睛的是,“货币战争”“黑天鹅”等财经词汇均源于国外媒体,讨论的经济发展背景显然与我国并不相同,社会观念更是千差万别。中国普通投资者的财富积累时间不长、经历的经济周期有限,媒体如果盲目套用“灰犀牛”等概念来过度强调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趋势性风险,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不利于稳中求进的改革节奏。


况且从技术上讲,所谓“灰犀牛”并非仅存于我一国范围之内,而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治。


应对“灰犀牛”须有长期和全局视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