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纨绔”和“膏粱”两个词汇的起源和含义。它们分别指代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和饮食。“纨绔”指富贵人家穿着的细密丝绸制成的裤子,“膏粱”则指代美味昂贵的饭菜。这两个词汇后来演变成为指称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的贬义词。文章还通过张岱的例子展示了“纨绔膏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批评。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纨绔”的起源和含义
“纨绔”原本指的是古代富贵人家穿着的细密丝绸制成的裤子,后来演变成为指称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的贬义词。
关键观点2: “膏粱”的起源和含义
“膏粱”原本指的是美味昂贵的饭菜,后来也被用来形容饮食奢华,进而指代部分家境优渥的青年。
关键观点3: “纨绔膏粱”的生活方式和批评
文章通过张岱的例子展示了明清时期富家子弟的“纨绔膏粱”生活方式,并指出这种生活方式受到社会批评,因为不学无术浪费了家庭提供的好条件。
正文
(kūn)
”与“犊鼻裈”,但绔并没有因此而淘汰,属于时代潮流中的“经典款”,尤其在广大北方地区,居民百姓常于冬天在长裤外加套裤以御严寒。
无论多么经久不衰,再怎么时尚轮回,绔的外观就决定了它在日常穿着中并不能起到方便起居的作用,因此广大劳动人民并非绔的追捧者,反而更喜穿着短衣长裤,将裤腿扎紧或绑裤带进行劳作。这样看来,绔的使用本身就带有门槛,单看穿着范围就能筛选出社会上不事生产的那部分群体。
由于绔被穿在里面,触发了老祖宗勤俭节约的传统艺能,大多数人秉持着能省则省的态度,使用了质地较次且耐磨的材质制作绔。不过总会有些例外,汉代的贾谊形容天子服饰“白縠之衣, 薄纨之里”,奢华无比,外衣是轻薄透亮的细纱,就连所有没有露出来的部分都用柔软细腻的纨制成。而民间的有钱人,做不到如皇室一般挥金如土,便退而求其次,不仅外套要找专人定制,就连除了自己没人看得见的绔也要用稀缺的织纨来做,这就是“纨绔”一词的来源。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但对有些人来说,一顿饭的标准可不止“吃饱”那么简单。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停留在“看老天爷面子吃饭”的阶段。农民求雨求阳求丰收,如果突如其来一场洪水、干旱,或是严重的病虫害都有可能毁掉一整年的收成。而且那时农作物品类少,人们对农学的研究和相关科技水平实在有限,只能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勤劳耕种。
但一说到吃,全世界对吃最有研究的中国人必定有话说,哪怕在农业极不稳定的古代,百姓依旧对美食有着朴素的追求,其中最重要的对象就包括“饱腹感极强”的肉类与主食。
肉的分类复杂细致,不同动物、不同部位、老与嫩、肥与瘦,特质有差异的肉,做法与味道都有着明白的讲究。还有一些稀少或不好直接食用的肉类,人们也会通过加工使其精华最大程度地被发挥,同时变得易于保存。老一辈人炒菜,对食客最高的敬意就是往锅里挖一勺猪油,这样不仅激发了菜的香气,也能补充人体所必需的脂肪。亮莹莹的猪油从肥肉中得以炼化,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肥肉的利用方式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极大地提升了人民幸福感。
可见,肥美的肉在古代尤其难得,而“膏”字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里都指肥肉,《韵会》里进一步解释:肥肉熬成液体称脂,凝固以后称膏。今天使用“膏”字组词,能组出常用的香膏、牙膏,还有泡水喝的秋梨膏。这些物品都是滑腻腻的、浓稠的,是不是与脂肪十分类似?成语“民脂民膏”,就是用肥肉来指代百姓用血汗换来的物质财富。
只有蛋白质和脂肪还不够,加上碳水化合物才能实现营养均衡。现代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面食主要以小麦为原料。秦汉以前,北方人的主食为粟,粟包括黍、稷、粱、菽。黍就是今天的黄米,可以用来包豆包、汤圆;稷本身覆壳,有黏性,去壳后剥出各类小米,“社稷”一词就源于此,形象地概述出农业社会粮食收成的重要性;菽是豆类的总称,而粱则是谷子的优良品种的统称。古人认为“米之善者,五谷之长”就是“粱”,《三字经》中说,“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这是后来的情况。在先秦时代,粱为稷的良种,是一种高级的主食,味道香美,可不是一般大众能吃到的。无论从稀有度、口感,还有营养价值的角度去评价,粱都堪称“米其林三星”食材。
可见,“膏”与“粱”都是食物中的上佳精品,“膏粱”一词合用,泛指美味昂贵的饭菜,形容饮食奢华,进而指代部分家境优渥的青年。汉代以后,小麦逐渐在黄河中下游普遍种植,甚至推广到长江流域,逐渐成为北方人的主食,不再“一粒难求”,但“膏粱”一词流传了下来。
“纨绔”与“膏粱”,本身只是不同维度上的两种“奢侈品”,可在实际使用中却被扣上了贬义,与不学无术绑定到了一起。劳动人民创出这两枚词汇的含义,一是因为贫富差距之大,“纨绔子弟”对身着“纨绔”感到洋洋得意,殊不知丝绸来之不易、农民滴落田地间的辛苦,浪费了生产者的心血;二是因为这些不长进的“纨绔高粱”只是个别案例,劳动人民讽刺他们,却不想“误伤”其他品行良善的富有之人,使用这两个词,是一种委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