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人类对现实感知的主观性,大脑在构建现实模型中的作用,以及现实可能只是大脑为了生存而构建的幻觉。文章介绍了大脑预测、感知、比较和更新的过程,并强调了大脑为了生存而简化世界的机制。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思维陷阱和大脑诡计,以及集体幻觉和个人感知之间的关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现实的主观性
我们所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并不是物质世界的真正反映,而只是我们的大脑创造的非常逼真的幻觉。我们的思想不是被动地接受周围的世界,而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学习模式和期望创造它。
关键观点2: 大脑的预测机制
大脑不断地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不是等待感官输入来引导感知。当预测与实际感官输入不符时,大脑会重新校准其现实模型。
关键观点3: 生存与感知的适应
人类大脑不是为了追求真相而设计的,而是为了生存。我们的感知完全是为了生存而适应的,而非为了真理。大脑会简化复杂的世界,将其转化为更小、更易于处理的部分。
关键观点4: 思维陷阱与大脑诡计
大脑创造的现实并不完美,存在视觉错觉等漏洞。例如,“橡胶手错觉”展示了大脑如何在缺乏正常的检查和平衡机制的情况下生成现实。
关键观点5: 共享现实与集体幻觉
我们生活在自己构建的心理现实中,并依赖社会和身边的人来强化这种感知。当集体就某些事物的存在达成一致时,这种共识给了我们一种稳定和秩序感,但也限制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如果这种共享的现实只是一种更大的集体幻觉,那么我们需要对集体信念进行质疑。
正文
、
填补空白
并
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做出假设
。
你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大脑“
最佳猜测
”的产物[1]。
你确信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可能并不像你感知的那样存在,因为你所体验的世界仅仅是大脑在内部构建的一个版本,而这个版本受到了感官影响,并通过你以往的互动经历进行过滤。
© Midjourney
这意味着你的现实是极其主观的。大脑的内部模型决定了你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感受到的事物。
两个人可能经历完全相同的事件,但他们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因为每个人的大脑构建模式都是独一无二的。
你所认为的外部世界的“真相”,实际上只是大脑的主观诠释,这也意味着你所生活的现实未必真实地反映了外界的实际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大脑就像一台预测机器,被编程为不断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大脑运行的是一个复杂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处理系统。大脑的高级部分——负责记忆和预期的区域,会发送关于“应该发生什么”的预测。而与此同时,低级部分则处理来自周围世界的原始感官输入。
但有趣的是,
大脑并不会等待感官输入来引导你的感知;它会预测你应该体验到什么,然后只是检查实际输入是否与预测相符。
©
Midjourney
当这些预测与传入的数据一致时,一切都运行正常,而你甚至不会意识到这一过程的存在——它是完全无缝的。
但当大脑的猜测与实际看到的不符时,就会发生所谓的“预测误差”(prediction error)。[2]
©
Midjourney
例如,想象你走在公园里,突然看到天上有一片红色的云。
你的大脑会立即意识到这与预测不符,因为你显然预期会看到白云。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认为这是日落的反射,或者想出其他解释来合理化这一现象。
无论如何,你的头脑会努力去理解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大脑就会被迫停下来并重新校准其现实模型。
©
Midjourney
整个系统以一个持续的反馈循环运作:
大脑预测、感知、比较和更新——而这一切都在瞬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