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其“专业化”和“精细化”特征有利于企业在细分赛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国家“自主可控”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Wind数据,北交所上市公司中84%为高新技术企业,远高于其他板块;55%为“专精特新”企业,略低于科创板。
北交所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与“自主可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给予了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融资便利等多项政策支持,有助于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并且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市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普遍看好。在这种市场预期升高和政策大力支持的良性循环下,北证投资价值有望持续提升。
(二)
北交所制度与投资结构优化:融资监管制度优势助力持续培育“专精特新”
上市制度方面,北交所IPO审核效率提升,直接IPO机制细则有望落地。
2022年北交所正式推出直联审核机制,针对满足条件的企业提供简化上市流程的便捷政策,相比于沪深IPO阶段收紧,北交所迎来更多优质上市公司的利好政策将吸引大量潜在投资者逐渐入市。根据Wind数据,近年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IPO数占所有板块比例迅速提升,2024年达54%,成为“专精特新”IPO主阵地。此外,北交所直接IPO机制有待监管部门推出进一步的政策实施细节,或为企业开辟了一条全新可预期更便捷的上市路径。
未来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有望在北交所上市,增量长期资金可期。
融资方面,政策端持续打开北交所融资渠道。
据Wind数据,2022年以来北交所股权融资规模增速近年虽下滑,但仍处于各板块前列。
北交所作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聚集地,融资融通政策持续落地促进北交所未来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配置功能,赋能于“专精特新”,推动企业长期向好发展,实现长期价值投资。
考核监管方面,北交所标准精准匹配中小企业成长周期,助力持续培育“专精特新”。
北交所市值与财务指标组合的上市标准多样,允许优质未盈利企业通过研发投入、现金流等非利润指标上市,
为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优质中小型科创企业提供较为包容的成长环境。
在退市标准方面,北交所采取“分类纾解、充分缓释”的方式,财务类指标考察期长达两年,为企业提供充足调整时间。退市后可转入新三板基础层或创新层继续交易,符合条件可重新申请上市,形成“过渡—调整—回归”的良性循环。
北交所市场投资方面,投资者数量稳步增长,投资者结构改善,耐心资本开始加持。
自设立起三年内,北交所投资者数量与类型稳步增长。机构投资者结构中,以一般法人和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为主,根据Wind数据,2023年末持股比例分别为16.78%和8.52%。近年来耐心资本开始加持北证,其中,社保基金从2024年一季度开始持有北交所公司股票,2024年一季度和2024年二季度持股市值分别为1.57亿元和1.38亿元。保险公司从2023年四季度开始持有北交所企业股票,2023四季度至2024二季度的三个季度内持股市值分别为0.30亿元、0.23亿元和0.09亿元。尽管目前以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持股期限较长的“耐心资本”在北交所持股市值仍占比较小,但是北交所作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前沿阵地,
随着社保基金等长期耐心资金和耐心资本在北交所逐步壮大,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场活力。
(
三)“专精特新”政策红利:中小企业发展势能将持续释放
国家与地方系列政策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落地,具备政策优势。
2022年,“专精特新”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专精特新”企业大力支持,标志着发展中小型“专精特新”企业具有重大国家战略意义。自2011年首次提出“专精特新”概念以来,国家与地方层面出台了系列奖励与优惠政策加快“专精特新”培育,推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工信部消息,截至2024年11月15日,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形成3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劲,研发强度稳步提升,成长与科技属性突出。
根据Wind数据,2023年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总费用增速达到42.4%,远高于创业板和科创板,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动力,且2022年至2024年Q3,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强度水平持续增长。高研发投入将助力北交所市场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与估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