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国平
介绍信息 一、首发周国平的新作品或者其部分内容; 二、摘编周国平以前作品中的文字; 三、转载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对周国平的评论; 四、周国平与网友们互动,对评论和留言予以回应; 五、报道周国平的社会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周国平

一个让心智快速成长的好方法

周国平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12-29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旦我们把视野拉长,这两种心态所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

前者(被动者)所经历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他会感到: 他的人生一直在「遭遇事情」。 这些事情有的是有利的,但更多的是存在不确定性,可能造成威胁,需要去解决和扑灭的。他一直在疲于奔命,在解决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问题。

他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念头:我的生活是被外界所决定、所控制的。为了让我的生活保持正轨,我要尽量避开各种各样的风险。

这就会导致, 他对生活的掌控欲会很高,而安全感会很低。 因为一旦稍微遭遇风险,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不得不殚精竭虑去解决。

而即使成功解决了问题,结果也无非是让生活回到常态而已,并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

而后者(主动者)经历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跟前者不同, 他会感到自己一直在「解决问题」, 在完成一项又一项的挑战,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对他来说,生活的常态是什么?不是一切顺风顺水、毫无波折,而是一旦发现风暴的征兆,就立刻动手去应对,让风暴平息。

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奖励。 他并非从「没有问题」中得到快乐,而是从「解决问题」中得到快乐。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永远风平浪静,那前者当然也没问题,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几乎必然会遭遇到诸多出乎意料、不愿遇到的困难。

对被动者来说,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我希望生活变得平静 → 遇到一个问题,我下意识去逃避和拖延 → 问题累积起来,我不得不去救火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感受不到乐趣,只有恐惧、烦恼和麻烦 → 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 我对一切问题都变得更加恐惧,害怕他们打破生活的平静……

反之,主动者的生活,则是这么一个良性循环:

遇到一个问题,我尽可能提前去解决 → 问题难以累积起来形成压力 → 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前布局 → 我面对问题时会更从容 → 我的能力会从解决问题中得到提升 → 我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 → 我觉得我的生活变得更丰富、更充实……

所以,前者更容易生活在压力之下,把一切都往负面去解读和想象;而后者更容易生活在充盈之中,对生命有更高的满意度。

而这一切的起因是什么呢? 只在于你面对问题的最初时,是否主动地迈出了第一步。 仅此而已。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培养我们的主动性,让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更果断、更主动地迈出第一步呢?


1.  进行正面的自我对话

许多人会习惯性地采用消极的自我对话。比如:
  • 自我否定:我不擅长这个领域,所以我最好回避,别去碰它;
  • 自我质疑:这个问题好像很麻烦,是不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 自我批评:我刚才的言行举止真是太糟了,我怎么会表现这么差?

这些对话看起来并不严重,但大脑是有一个特性的:它会相信不断重复的信息。

因此,久而久之,大脑就会相信它们,从而调低对自己的评价,让自己真的变成自己所反刍和念叨的样子。这就会极大地束缚我们的主动性,让我们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变得瞻前顾后、畏手畏脚,难以有效行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