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云易的思考
自由作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云易的思考

“孝”的“孙子”效应 — 试论中国人奴性产生的根源

云易的思考  · 简书  ·  · 2018-01-30 07:3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那么,当我们中国人在骂某某认为“孙子”时,这个“孙子”,真的是具备和奴才一样的奴性吗?

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孙子是自然是年龄最小的。然而年龄的大小与地位和人格的高下有联系么?理性地来看它们两者是没有的任何联系的。然而不幸的是,在我们非理性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中年龄似乎的确在人格的高低标准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这首先要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孝”说起。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孝”是首当其冲的。所谓“百行之先”,“为人之本”等等。儒家先辈们把“孝”的观念发展的淋漓尽致,连子女在父母身前该怎么做,到死后该怎么做,都有所指示:“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等。更不必说“二十四孝”里那些的和人性反其道而行之的种种“榜样”(难怪鲁迅大呼“吃人”,“救救孩子”!)。虽然在“二十四孝中”的那些血淋淋得榜样早已不再有人去照本宣科,但几千年来,“孝”却一直成了中国人衡量人的第一标准。一个人一旦有了“不孝”的行为,他的名誉也就一落千丈了。

为什么中国会有如此极端的道德标准?这个问题可能应该属于人类学家研究的范畴,在此我试图分析的仅仅是,这个孝道的实质是什么?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有人说中国有哲学,但只有部分的哲学,即伦理学,因为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哲学,实际上只是一套以维护国家稳定为目的的道德体系。我倾向于认同后者的观点。不过在此,我甚至不认为“孝道”具有深刻的伦理学上的意义,因为“孝道”把作为伦理学的基础概念“善”与“恶”完全人为化了:对父母孝,既是善,对父母不孝,即是恶,从而完全忽略了对善与恶的本质研究。仔细分析孝的概念,无非就是“顺”。所谓“孝顺”,就是对长辈的依顺。这种依顺尤其体现在个人意志上面。“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等。由于传统的观念认定儿女从一生下来就欠下了父母一辈子的养育之恩,从而儿女的首要人生目的就是满足父母的意志,以报答这养育之恩。所以,孝道就是这样一种行为准则:它以牺牲儿女意志和维护长辈利益为基础,从而达到固守现成传统,稳定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目的(这也是儒家思想的全部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孝道”是不择手段地树立长辈的地位,赋予长辈在行为上和精神上控制儿女的权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