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一点有点像现在的咨询APP的推荐算法,我们自己去判断“糟粕”或者“精华”,其实是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面,不断地循环重复自己所认为的“精华”,很难突破这个“茧房”。所以要跳脱出去,理解一下别人的判断(其实这也是一个“茧房”,也许永远都跳不出去,只是一点点的去感悟吧,书中段永平也提到很多次,“许多东西别人很难解释清楚,或者悟不出来,就永远不会被教育明白)。
这句话大家都理解,世界终究有其现实的一面。
忘记前后文了,不过挺不错的句子,留着吧,哈哈哈。
最近的工作中,这一点深有体会,很多事情就卡在这个部门。也许真正好的部门就是“润物细无声”的那种,你感知不到它的存在,却帮你完成了事情。是不是有点像华佗评价他大哥才是最好的医生一个意思,真正好的医生就是不让你生病,而不是在你生病的时候医治你。
其实这是“因”与“果”的关系,“因”是我们追求的东西,“果”是自然而然的东西。印象里《亲爱的安德烈》中龙应台给他儿子的一封回信中写到“希望你能好好学习,不是希望你未来可以成为企业家或者科学家,而是希望未来你有选择的权利,你可以选择成为科学家或者企业家,或者乞丐”。做对的事情之后,你可以选择“利润”、“量”或者什么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