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方式。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

孩子这3个征兆不是叛逆,而是求救信号

十点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5-21 18: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病急乱投医了一段时间后,才终于找到问题所在。


原来在他儿子小的时候,因为他和妻子工作都在外地,儿子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留守儿童。


虽然后来他们把儿子接到了身旁,但因为缺少了从小日夜相处的情感积累,他们经常把儿子的一些情感需求,都认为是儿子太黏人,不体贴大人。


当孩子的情感需求一次次得不到回应,自然就把手机当作了情感寄托。



心理学家亚当·阿尔特曾说:“所有的上瘾,都是绝望的替代品。”


孩子缺少了与真实情感的真实链接,就会错把虚拟世界中提供给他们的情绪价值,当做唯一的情感依赖。


所以你看,当我们想不通孩子为什么总是抱着手机时,其实他是在用这个“信号”告诉我们:


“我需要更多的陪伴和关注。”


这个时候,建议父母试试这些方法:


1、设定固定的“家庭时间”,在无电子设备的时间内,和孩子一起去完成一件事,哪怕只是一起看会书、做一次手工、打一次球;


2、父母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告诉孩子如何在需求和欲望之间达成平衡。


3、用一些现实中的成就感,比如运动、户外活动等,去代替虚拟世界带给孩子的多巴胺满足。


当把陪伴和关注作为桥梁,就能引着孩子看到现实世界的精彩。




和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一本书中作者写过的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找作者咨询,说自己的女儿长大后脾气越来越大,动不动就冲她发火,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结果咨询师和她女儿聊了后才知道,原来她女儿的突然叛逆,不是无迹可寻。


她女儿从小到大,都是在妈妈的“阴影”中长大的。


女儿成绩考得好了,她就讽刺女儿:“这点成绩有什么可骄傲的!你妈我当年……”


女儿成绩考得不好了,她就指责女儿:“你一点都没有我当年刻苦的劲,真不知道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不上进的女儿!”


后来她女儿长大了,开始会时不时怼妈妈:“你优秀!我是废物!这样你满意了吧!”


可这时候她妈妈却觉得心理不平衡了,想不通自己只不过随口说了几句话,本意也是为了勉励女儿,以前女儿也不吭气,怎么长大了后反应却这么大。


咨询师无奈地对那位妈妈说:


“你的女儿不是突然变成这样的,她只是现在有了反抗你的力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