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崇祯五年
(1632)
开始,左良玉率部征战于山、陕、豫等省,先后历经了无数战阵,曾经与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乎所有的农民军交过手,有过大胜,也有过大败。从崇祯十年
(1637)
开始,在左良玉的履历上,已经屡屡出现“骄蹇不奉调”的记录,彼时正值熊文灿总理明军军务时期,张献忠联合罗汝才率军围困安庆,左良玉自河南发兵救援,在六安附近获得大胜。应天巡抚张国维三檄调左良玉乘胜搜剿,左良玉置之不理。总理熊文灿亲至安庆,兵部传令左军听其节制,因为左良玉很看不起熊文灿,他对兵部的传令依然置之不理。
崇祯十一年
(1638)
正月,左良玉协同总兵陈洪范在郧
(yún)
西大败农民军。张献忠准备假扮官军偷袭南阳,被左良玉识破。张献忠拔营而逃,左良玉紧追不舍,并射中张献忠两箭,复挥刀砍中张献忠面部,血流如注,幸亏张献忠的部将孙可望赶到,才将张献忠救出。张献忠逃至谷城,见官军势大,遂向熊文灿求抚。左良玉怀疑张献忠是假降,力请将其剿灭,被已经收受了张献忠贿赂的熊文灿制止。到了崇祯十二年
(1639)
,张献忠已经“反迹大露”,左良玉再次催促熊文灿发兵袭击,但依然被熊文灿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时隔不久,张献忠果然复叛,并率部进入郧、竹山中,仓促之间,熊文灿疾命左良玉冒暑进讨,导致左军进入张献忠的埋伏圈,遭遇重创。
崇祯十三年
(1640)
春,杨嗣昌出任督师,驻扎襄阳,并向朝廷举荐左良玉挂平贼将军
印。随后不久,左良玉即配合友军击败张献忠,在追剿的方向上,左良玉与杨嗣昌的意见相左,“嗣昌度力不能制,而其计良是,遂从之”,左良玉因此取得了玛瑙山大捷,且暂时扭转了官军处处被动挨打的颓势。
正当明军的局势逐渐好转,督师杨嗣昌却在协调部属关系方面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如前所述,杨嗣昌本来已经举荐左良玉挂平贼将军印,他后来见左良玉桀骜难驯,又想以贺人龙取代左良玉的位置,及至朝廷批准,杨嗣昌竟然又一次反悔,仍然想用左良玉为平贼将军。此举不仅得罪了贺人龙,同时也得罪了左良玉。以至在追剿张献忠的最后关头,左良玉听信张献忠的使者所谓“公所部多杀掠,而阁部猜且专,献忠灭,公亦不久矣”的劝说,对张献忠围而不攻,并故意网开一面,放张献忠逃出了官军的包围圈,使本来已经陷入绝境的张献忠就此绝处逢生,进而席卷四川,随之奔袭襄阳,害死襄王,最终逼得杨嗣昌以自缢谢罪而收场。
放走张献忠的左良玉开始称病怠工,养寇自重。杨嗣昌召其合兵进击四川,他居然阳奉阴违,袖手旁观,“九檄而不至”。说左良玉的部队多杀掠或是事实,说杨嗣昌其人猜且专也是事实,但此时的左良玉亦已不是当初那个一心杀贼的左良玉,他先是纵敌逃逸,继而拒不听命,已经彻底显现出一个军阀的面目。
崇祯十五年
(1642)
三月,李自成围困开封。崇祯皇帝命左良玉率部解围。为了督促左良玉进军,崇祯皇帝还特意放出了彼时尚被关押在狱中的侯恂,并起用为督师,发帑金十五万犒赏左军将士,以期左良玉能够真正领命。左良玉抵达朱仙镇之后,马上派遣部将去迎接侯恂的到来。然而,崇祯皇帝为流言所惑,中途又改变了对侯恂的任命,转而以吕大器出任督师。左良玉失望之余,愤愤地说道:
“朝廷若早用司徒公,良玉敢不尽死?今又罪司徒公,而以吕公代,是疑我而欲图之也。”
随即在朱仙镇之战中被李自成击败。
朱仙镇之役失利,李自成乘胜追击,左良玉则一路狂奔,望风而逃,先后丢失了襄阳和承天等重镇,崇祯皇帝只能迁怒于侯恂,却对左良玉无可奈何。
在襄阳,左良玉大造战舰于樊城,准备赴荆州逃避农民军,襄阳民众怨恨左军掳掠,趁夜将其焚毁,后来甚至出现了襄民焚香牛酒迎接农民军的局面。在武昌,左良玉向楚王开口讨要二十万军饷,被楚王所拒,左良玉于是纵兵大掠,甚至将漕粮盐舶劫掠一空。
崇祯十七年
(1644)
三月,已经陷入四面楚歌的崇祯皇帝封左良玉为宁南伯,其子左梦庚挂平贼将军印,并许诺平定流贼之后,让他们父子世代镇守武昌,目的自然是为了让他们尽快发兵勤王。左良玉虽然发誓报效,却并没有北上勤王的打算——其实即便左良玉有心北上,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已很难成行了。左良玉只是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出兵计划上报朝廷,然而,朝廷尚未收到左良玉的奏疏,北京已经被李自成攻破,而“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的崇祯皇帝,亦已自杀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