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53年,从朝鲜战场上立功归来的黄会林。
战火纷飞中,生与死只是一瞬。黄会林曾身背挎包、步枪半夜行军70里地,也曾随部队七天七夜保卫清川江大桥,目睹一百多名日夜相处的战友埋骨他乡。战役结束,部队评选出100名人民功臣,黄会林是其中唯一的女兵。
“我们作为幸存者,肩膀上扛着两份责任,一份是自己应该
扛
的,一份是牺牲战友烈士们的遗志遗愿。”
创立“北国剧社”
从朝鲜战场归来后,1953年,黄会林继续学业,后被保送到北师大中文系就读并提前毕业留校任教,正式踏上讲台。学校领导问她去哪个系?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哪里需要去哪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会林因教学改革转入现代戏剧的教学与研究。为了做到“知行合一”,她做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尝试:
让学生们毕业考试可以交剧本。
那一年,她教学的
年级
一下收上来六七十个剧本,
“
同学们都
自编自导自
演自做舞美
,准备做一次演出汇报,
这就是知行合一。”
演出时,学校有
五百个座位
的敬文讲堂,挤进去八百人,舞台两边的过道窗台都是
观众
。
△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的演出海报
戏剧学习不能囿于课堂,学生们的全情投入,黄会林看在眼里。1986年,
新时期首个高校学生戏剧团——北国剧社
悄然诞生,并登上中国第一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的舞台。
北国剧社的第一场预演,剧作家曹禺就前来观看演出,
黄会林回忆
“他看了以后召集起大家,我们心里其实很忐忑,不知道会批评我们什么,结果没想到曹禺先生说,我只有一个意见,你们怎么可以演得这么好?同学就欢呼雀跃,真是受到鼓舞了。”
△
曹禺先生(左三)来看望北国剧社的同学和老师
就这样,
北国剧社一举成名。
在北国剧社带动下,全国校园戏剧团体纷纷建立,影响延续至今。
△1986
年,北国剧社的同学在演出《第十二夜》。
黄会林介绍,
“
我们国家领导人去英国访问,给英女王带的纪念品有一本相册,里边就有8张北国剧社剧照。”
当时
美国、英国、法国、香港的报纸都在报道北国剧社,直到今天,北国剧社仍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