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件事发生后,朋友圈里很多教育人士发声,表达痛心和对当下教育生态的反思。
专栏作家魏濂在沅江弑师案后撰文指出:教育的问题都在教育之外。所有“弑师案”的背后都有一个绕不开的死结:
目的功利化、手段高压化的教育生态。
这个畸形的教育生态可以用安阳郭山老师提出的“剧场效应”来分析:
剧场效应最早是由法国教育家卢梭在提出,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剧场效应”正在中国教育泛滥成灾。
本应该读书、思考、讨论、滋养灵魂,激发思想,孕育智慧的学校正沦为制造背书机器,批量生产文盲,摧毁文化血脉,扼杀创造力的集中营。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性发生变化。
一切知识学习、各种专业技能学习都要从人性出发,并能促进人性成长。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都不能以人性的缺失或降低为代价。这应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一条铁律。
而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忽视了这条铁律,至少是弱化或有名无实。
其结果是,在一些学生身上,别说什么优秀的品质,就连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人性”都没有!这些人性,就是“是非心、羞耻心、恻隐心、宽恕心、孝敬心、诚信心、感恩心与责任心”。
一些学生缺“是非心”
知识的获得,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就获得了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尤其是在自媒体勃兴的当下,谁都可以发声,一些人为博眼球总是抛出另类、偏激、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观点。
而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处在形成期,在此影响下,有的学生就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亲社会的判断是非的标准。
今年5月份,广西百色的一名14岁的少年,骑着无牌无证的摩托车,载着3个人,被民警扣押。
少年的父母知道此事后,通过电话辱骂民警,还三次召集亲属到派出所闹事。
“我孩子十二三岁,杀你(民警)都不犯法,他未成年。”熊家长的无法无天、口出狂言,却让网友们目瞪口呆。
正是这种毫无是非观的教育,造就了社会上出现荒谬的一幕,未满14岁男孩强奸未遂杀害10岁未成年少女,还在群里辩解,我未满14岁周岁,期望可以免责。
现在的网络放眼看去,类似“孩子未成年杀人不犯法”的论调仍层出不穷:老人倒地千万别扶、慈善募捐都是敛财、宁做小人不做君子…
就连江歌案,都有人拿来做“不要教孩子善良”的佐证!这种“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的是非观如果任其泛滥,很难想象学生们会有怎样的是非心!
一些学生缺“羞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