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当时,中科大在北京刚创立一年,但王震西了解到,这所学校的学科设计都是中国最先进、最前沿、最尖端的,比如计算机、原子能、火箭、导弹等。
学校的老师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等,更是他的“偶像”。
后来,王震西回忆说,在中科大五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老一辈科学家们的身上,学到了一种做人的精神以及对国家的情怀。
1973年,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访华。他主动向周恩来总理提出,拿出10个国家最高奖学金,邀请10名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到法国工作、访问。
毕业后即在中科院物理所从事永磁材料研究的王震西,成为幸运者之一。
当年,他即被派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路易·奈尔磁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成为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世界顶级磁学科学家奈尔的学生。
也是在那里,王震西更进一步与稀土结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进法国万吨级稀土分离厂,那里正在用先进的装置,分离提纯从中国低价进口的稀土,而被提纯的稀土,有部分还会以数百倍乃至上千倍的价格,重新卖给中国。
这深深刺痛了王震西,他暗暗发誓,要改变这种局面。
1975年,回国的王震西,出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室主任。他给自己定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稀土磁性材料。
他带着中科院物理所磁学组、电子所稀土磁钢组成员,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告诉大家说:“我们要真正地为国家干出点事业,才算一辈子不白活。”
也就是在一间25平方米的简陋临时仓库,他们不断尝试配方、探寻工艺,打破封锁,最终做出了磁能积高到41兆高奥的低纯度钕铁硼永磁材料。
王震西的成果很快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关注。
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多国实验室和公司向他发出高薪聘请,去做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他的爱人已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孩子也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出国,无论个人发展前途,还是家庭团聚,看起来都是王震西的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