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以蜀国一地北伐强魏,卧龙先生有一套自己的战争经济学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3-04 16: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诸葛亮最重要的成果是建设了成都、汉中两大稳定的粮食供应基地,成为开展北伐的经济保证。自秦国吞并巴蜀、李冰治水以来,成都平原就成为重要粮食基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明确说过“益州沃野,天府之国”。为了继续挖掘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力,他积极发展农田水利。诸葛亮视都江堰为“农本,国之所资”,特地征调1200名士兵,设置堰官,专司日常维护管理,以保证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不遭水患。此外,他还在蜀国境内兴修水利,在成都建成九里堤,在夔州建立义泉,在五丈溪建立黄沙屯,在鹤庆建立诸葛泉,在金齿建立诸葛堰,又对秦朝所修建的灵渠进行续修和置闸。


建安二十四年 (219) ,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但曹操尽迁汉中百姓,使刘备“得地而不得民”。建兴五年 (227) ,诸葛亮率军屯驻汉中,招募五千人在汉中开垦种地,委任吕乂为汉中太守,督促农业生产。建兴十年 (232) ,又在黄沙地区 (今陕西勉县) 推行军屯,休士劝农,并设屯骑校尉专管军士屯田。种种措施,使本已荒凉萧瑟的汉中重新得到开发,“男女布野,农谷栖亩”。另外,他还在汉中地区建设军用储粮仓库,如赤岸府库 (位于褒斜道中段,今陕西留坝县东北) 和斜谷邸阁 (位于斜谷,逼近曹魏关中地区) ,以备北伐之需。这些仓库不仅囤积大量粮食军资,还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北伐的军事补给线。


平定南中,亦是北伐事业的重要保证。南中是指蜀汉南部越嶲、益州、永昌、牂柯四郡,当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出产黄金、琥珀、翡翠、孔雀、犀、象、蚕桑、锦帛、文绣、黍、稷、麻、稻、粱等物。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一面教化百姓,整修水路交通,劝课农桑,煮盐冶铁,一面大量起用南中大族与夷帅进行统治,并设庲 (lái) 降都督予以总管。南中出产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皆成为北伐物资,其人口亦成为北伐军的兵力补充。建兴元年 (223) ,牂牁 (zāng kē) 的兴古獠反叛,蜀将张嶷讨平之,并将两千俘虏发往汉中。建兴三年 (225) ,诸葛亮又将南中青羌劲卒万人迁往内地,分为五部,号称“无当飞军”。北伐军中,亦不乏青羌散骑、武骑及南中大姓统领的部曲武装,大大增加了蜀军的战斗兵力。



重本之余,诸葛亮还大力促进商业发展。东汉以来,“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盐铁生产被地主豪强垄断。诸葛亮治蜀后,恢复盐铁官营制度。任命王连、吕乂为盐府校尉,管理火井,利用天 然气煮盐,又命张裔为司金中郎将,管理冶铁与兵器制造。其盐铁官营政策“利入甚多,有裨国用”,有效补充了北伐军资。


诸葛亮还认为,战争的持续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发展。蜀锦乃益州支柱产业,诸葛亮明言“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他设置锦官,专掌蜀锦织造,又以身作则,在家中植桑八百亩,彼时蜀国“栋宇相望‚桑梓接连”“阛阓之里,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蜀锦遂成为蜀汉政权主要财政来源与主要外贸商品。此举不仅使益州百姓生活得到保障,也为北伐战争积累了大量财富。



以战养战


持续开展北伐战争,不仅需要稳固的后方基地,还要通过军事手段夺取对方资源,以为己用,进而减少对本土的依赖。诸葛亮多次北伐,大多持续数月,粮食用尽便立即撤军,绝不做无谓停留与牺牲。面对强大的魏军与崎岖的山路,他并不完全依赖后方补给,而是注重“以战养战”和步步为营。


建兴六年 (228) 春,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命赵云、邓芝为疑兵,出斜谷,牵制魏军主力,自己则率大军出祁山。蜀军赏罚得当、号令严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叛魏降蜀,却因马谡失守街亭, 无奈回撤 。撤退之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曹魏在雍凉地区的人口,也补充了汉中地区的劳动力。


诸葛亮还曾“就粮于敌”。建兴九年 (231)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