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俄罗斯为啥那么多叫“诺夫”“斯基”的人,这些名字到底啥意思?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5-09 20:2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俄罗斯姓氏着实寻不到什么逻辑。比如,戈尔巴乔夫 意为“ (有)驼背的人”, 赫鲁晓夫的原意是金龟子,高尔基表示的是苦涩。不是这些名人把自己的姓玩出了“花”,相反,动物、植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俄罗斯民众的姓氏来源。

这种“随意性”在“绰号姓氏”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简单来说,便是直接根据人的外表特征来形成姓氏,发色、身高甚至是性格,都能在“姓氏”问题上“横插一脚”。譬如,一个人拥有一头浅发,还得了一个暗指白色的绰号“别里亚克”,于是,“别里亚科夫”便可以成为自己甚至是后代的固有姓氏。如果脸有点歪,可能会有“克里沃谢科夫”之姓;走路一快,能给自己冠上“斯科罗霍多夫”之牌。佩图霍夫也是俄罗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源自“公鸡”,描述的正是好斗之人。这也能证明,为何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姓氏,翻译过来却是“肥胖”,莫斯科大学的创始人罗蒙诺索夫就更“无厘头”了,因为意思是“鼻子受伤的人”。


话又说回来,俄罗斯的姓氏随和“任性”,却也藏着玄机。比如,有的姓氏就像一张名片,无需多言,就能把一个家族的来龙去脉说个七七八八。

这就得提到俄罗斯姓氏文化中独具一帜的“父称”。所谓富人有父称,穷人有绰号,古俄罗斯文献记载,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无姓的俄罗斯人打交道,靠的就是父称和绰号。父称,回答的便是“父亲是谁”“你是某某之子女”的问题,时间长了,一些父称流传下来,成了俄罗斯姓氏的“最强养料”。苏联时期的人名学家弗拉基米尔·安德烈耶维奇·尼科诺夫就做过统计,俄罗斯人最常使用的父称姓氏有十个,分别是伊万诺夫、库兹涅佐夫、斯米尔诺夫、波波夫、瓦西里耶夫、彼得罗夫、费德罗夫、索科洛夫、米哈伊洛夫和肖斯塔科夫。值得一提的是,父称在语法上往往是在父亲的名字后面加上后缀,但男女的父称语法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男性的后缀多被翻译为维奇,女性的父称翻译过来多是X娜、X娃。

这么来看,“诺夫”的遍地开花,往深里论,还真能牵扯出一大家子的血脉传承。

循序渐进的名字


俄罗斯有这么一句谚语——有名字的是伊万,没名字的是傻蛋。其中的伊万正是俄罗斯最常见的男性名字之一,这也说明,比起“姓”的随意,名字对俄罗斯人来说尤为重要。正因此,在“姓”的面前,“名”的历史反而成了一条流经十多世纪的长河。

10世纪以前的古俄罗斯时期,这片广袤地域上的民众就有了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的名字没什么花样,怎么方便怎么来。于是,外貌、性格、行为、职业都成了人们取名的“参考资料”。据研究,这时的人们还会给孩子取一些不怎么能入耳的名字,比如傻子、麻子。大家相信,名字越“难听”,越能产生神奇的保护力,至少魔鬼一听这些名字,前来掳走孩子的愿望必定少了一大半。不过,也有不少人反其道而行之,将古老的图腾崇拜融入名字中,或者直接让人与野兽同名,坚信这样就能“攀”上亲戚,让二者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10世纪,东欧国家基辅罗斯发生了一件大事,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 (基辅罗斯颇有作为的君主,俗称弗拉基米尔一世) 为了抵御游牧部落的骚扰,与拜占庭正式结盟。公元988年,东正教也彻底敲开了基辅罗斯的大门,成为国教。这样的大事件不仅改写了地区的命运 (比如沙皇一词来源于拜占庭文化,意思便是最高统治者,也就是凯撒) ,当地民众的取名活动,也直接变了路子。


正如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善斯基的描述,要谈人名学的研究,绕不开《圣经》。的确,此后俄罗斯的人名与教名开始紧密联系起来。一个个孩子被送进教堂接受洗礼,他们的名字也在圣水涤洗中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许多孩子的名字就与东正教的文献产生联系,比如俄历5月9日正是圣徒尼古拉的纪念日,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便会取名尼古拉,如果是俄历5月5日出生的女孩,也会因为圣徒伊莉娜的纪念日而得名伊莉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