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黑格尔对于中国历史僵化不变乃至无历史的判断可谓臭名昭著,其“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观也早已被历史抛弃。但本文重拾这一论题,意在探析黑格尔对于中国负面评价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思想渊源,进而通过分析黑格尔对于中国历史一些方面的认识,指出黑格尔的“欧洲中心主义”根本上是近代欧洲的“科学中心主义”以及黑格尔“精神哲学”向历史文化领域的单向投影,其《历史哲学》本质上是非历史性的哲学,而非真正历史性的世界历史,在对黑格尔中国观的反思中提出文化交流研究应当秉持的方法与态度。
关键词:
黑格尔,欧洲中心主义,历史哲学,中国历史,跨文化研究
“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状;但是因为它客观的存在和主观运动之间仍然缺少一种对峙,所以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
[1]
——黑格尔对于中国历史的判断可谓臭名昭著:在他看来,中国的历史不仅是没有变化的静态,甚至是“
无从发生
任何变化”的僵化,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历史是一种“无历史”。
这种对于中国历史的评价在现代世界格局的重建过程中被事实无情击倒: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当代中国更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速度”一再刷新着全世界人们——包括曾经在黑格尔那个时代遥遥领先的欧洲人——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黑格尔基于欧洲中心主义视角对于中国的评价甚至失去了值得被批评的关注度,青年黑格尔派主张的“把黑格尔像死狗一样抛弃”在历史观上成为了现实。
然而黑格尔负面中国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个人幻想,在他之前欧洲整体的“负面中国观”已经逐渐压过了启蒙时期对于“东方”的神往与赞美
[2]
。这种观念在黑格尔处达到了顶峰但其影响远未终结:时至今日,对于中国、中国文化、中国人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与歧视行为仍层出不穷。因此,我们不应当简单忽视黑格尔对于中国的评价,应当深入探索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反思如何在当下避免偏见与歧视的累加,实现客观深入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近代以来欧洲中国图像的演变,通常被认为经历了17-18世纪中叶正面中国观与18世纪中叶起的负面中国观以及20世纪以来复合中国观的几个发展阶段,而“欧洲中心主义”是与其中负面中国观常常相伴而行的词语,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不仅
事实上欧洲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具有优越性,而且各个地区的文明的发展方向最终都以“西化”为目标
,这种观念为近代历史上欧洲对于世界的殖民活动与霸权构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3]
。然而,尽管这一论调在负面中国观中具有最显著的表现,却在世界近代历史形成之初便已悄然萌芽。
历史学中,所谓“世界近代历史”的开始和在欧洲发生、由欧洲参与或主导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息息相关: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建立……在此之前,世界各地区的文明呈现出基本各自独立发展的态势,彼此之间交流与影响较少。近代中西交流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16世纪末开始,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开展了长期规律性的传教与游历活动,为近代欧洲对中国的了解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一手资料
[4]
。传教士们从中国搜集带回的资料得到了欧洲知识分子的重视,其中对中国问题最关注也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当属对中国文化不吝称赞的莱布尼茨,但在莱布尼茨为其编纂的《中国近事》做的致读者序言中,我们仍然可以明显地体会到他对中国的好奇与赞美表象之下隐藏的欧洲中心思想,例如全文开篇第一句便值得我们仔细琢磨:“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与最高雅的文化今天终于汇集在了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如同‘东方欧洲’的‘Ts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