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因为内战时期英美干涉的经历,苏联起初并不愿意在其领土范围内设立美国空军基地。然而,随着开辟第二战场的需求日益迫切,最终在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向罗斯福表示自己并不反对设立美国空军基地的计划,并于1944年2月2日将这一决定告知哈里曼大使。苏联方面由空军主帅亚历山大·诺维科夫(Aleksandr Novikov)与阿列克谢·尼基丁(Aleksei Nikitin)大将负责与迪恩将军对接,而美方则由约翰·格里菲斯(John Griffith)上校负责指挥代号“疯狂”(Operation Frantic)的穿梭轰炸行动,同时将基地选在乌克兰中部草原上的波尔塔瓦、米尔戈罗德、皮里亚丁三地。在随后的几个月中,美方人员陆续到达,重建了三地的机场,并为这三个机场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疯狂行动”示意图
这场合作看似顺利,却在一开始就充满了波折。苏联方面的拖沓让美方不满,导致格里菲斯上校被调回,由他的副手阿尔弗雷德·凯斯勒(Alfred Kessler)上校接替。美军在进入苏联领土后便被苏联情报机构监视,三个基地的人员规模也被严格限制。此外,美国飞机的交通也被苏方严格控制,例如在苏联境内飞行的美军飞机上需要配有苏联领航员与无线电操作员,飞行计划也要由苏方批准。但美军进入苏联也使美苏双方的低阶官兵第一次对彼此有了较为直观的印象:苏军羡慕美军充盈的物资配给,美军则感受到了苏军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同。总之,美苏这次合作表面上还算“友好”,在此之下却充满了“暗流”。
“草原上的珍珠港”
1944年6月2日清晨,两百架盟军飞机从意大利的机场起飞,由地中海盟军空军司令艾拉·埃克将军亲自指挥,轰炸位于匈牙利的目标。这是第一次“疯狂”行动,代号“疯狂乔”。“疯狂乔”执行得非常顺利,机队并未遭受严重损失便降落在了位于乌克兰的空军基地,这也提振了美苏双方对未来合作的信心。九天后的6月11日,盟军飞机从乌克兰起飞,轰炸罗马尼亚的德军机场后返回了意大利。这标志着“疯狂乔”行动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美军战机在波尔塔瓦机场降落
1944年6月21日,从英国起飞的美军飞机执行代号“疯狂二号”的穿梭轰炸任务后,降落在了乌克兰机场。但这批美军飞机在乌克兰机场降落时被德军侦察机发现,因此驻白俄罗斯的德军飞机在夜里偷袭了这些乌克兰机场。在德军的偷袭中,仅波尔塔瓦一地便有五十四架美军飞机无法修复,二十五架需要大修,同时一人阵亡,十三人受伤;苏军则损失八架飞机,阵亡三十人,九十人受伤。这次德军的偷袭也被称为“草原上的珍珠港”。在应对偷袭的过程中,苏军并没有夜间战斗机之类有效的防空措施,苏军的地面防空炮火也没有击落德军飞机,而美军在接获预警后也没有对飞机进行有效疏散。由于偷袭发生的时间在德军入侵苏联三周年纪念日的前夜,让苏军遭受了奇耻大辱。面对苏军保护美军基地的不力,美军希望引进自己的夜间战斗机与防空措施,但被苏军拒绝。这样的矛盾,也意味着美苏双方在穿梭轰炸上的合作正在迅速崩解。
随着苏军战线的不断推进,美军需要依靠乌克兰基地才能轰炸的目标也在急剧减少,而英美与苏军也对穿梭轰炸的兴趣越来越低。此时乌克兰基地已经远离前线,因此英美方面希望可以获得更靠近前线的基地使用权,但被苏联拒绝。美苏双方在对乌克兰基地的使用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并在对华沙起义的支援与盟军战俘遣返的问题上达到顶峰。
1944年8月1日,由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支持的波兰“家乡军”发动华沙起义,希望获得盟军援助以光复华沙。英美方面希望到达华沙附近的苏军可以就近对华沙起义提供援助,同时也希望苏联可以允许英美空军使用乌克兰基地对华沙进行空投。然而苏联在此时支持亲苏的“卢布林委员会”,反对支援华沙起义,并以关闭乌克兰基地威胁英美方面不要支持起义军。但随着起义规模扩大,苏军认为华沙起义军牵制了前线德军,不但自己开始为起义军空投物资,也允许英美空军使用乌克兰基地进行空投。空投效果却并不理想,起义最终在9月底失败,原因之一即在于华沙起义初期盟军没有支援起义军,这也使得哈里曼大使对美苏合作的构想彻底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