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详细介绍了英伟达即将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的多个关键点,包括市场、行业、公司最新动态以及预期变化等方面的内容。文章指出英伟达的增长逻辑发生变化,从爆发式增长转向稳定高质量增长,同时全球AI技术的发展对英伟达等芯片制造商的影响以及英伟达未来的市场布局和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英伟达财报预期及市场关注点
英伟达即将发布财报,市场关注其是否超出预期,公司上调预期的幅度,以及长期上涨逻辑是否仍然成立。
关键观点2: 英伟达GPU需求情况
英伟达GPU在中国市场供不应求,模型推理的算力需求推动了对英伟达GPU的需求增长。同时,行业趋势显示AI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GPU需求的增加。
关键观点3: 巨头加码AI预算及市场影响
微软、谷歌、亚马逊和Meta等巨头增加AI技术和数据中心投入,这对英伟达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些巨头的投入反映出AI发展的重要性,对英伟达的长期价值有积极影响。
关键观点4: 英伟达增长逻辑的转变
随着市场的成熟,英伟达的增长逻辑从爆发式增长转向稳定高质量增长。客户需求也从追求性能转变为追求性价比和效益最大化。英伟达的多元化布局和新技术推广为其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关键观点5: 市场观点与预测
文章引用了市场观点和分析,对英伟达的财报进行了预测和展望,包括全球AI受益公司列表的提供。
正文
说完国内市场,再来看美国市场。
根据Top500超级计算机榜单,
美国在系统份额上占了34.6%,性能占比更是高达55.3%。
相比之下,国内的性能占比只有2.7%。这种差距说到底是半导体技术领先的结果.
最近,微软、谷歌、亚马逊和Meta都陆续发布了财报。这四家巨头不仅没有缩减预算,反而都大幅增加了开支。
预计到2025年,它们在AI技术和数据中心上的总投入会达到3500亿美元,这对英伟达来说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先从Meta的情况说起。Meta预计2025年会花费1000亿到119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会投入到AI技术和相关设施上。而谷歌的计划则是投资750亿美元,这个数字远高于市场之前预期的588亿美元。再看亚马逊,他们计划投入1000亿美元用于未来发展,而微软则预计在2025财年投入800亿美元。这个规模的投入,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些巨头对AI的未来非常看好。
如果从行业趋势来看,这些大幅增长的预算反映出AI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你要想在AI赛道上保持领先,就得不断加码。过去几年,我们都感受到了AI技术迭代速度在明显加快,背后靠的是什么?更复杂的模型、更高效的计算能力,以及规模更大的数据中心,这些全都离不开可靠的资金支持。
但问题不只是“钱多”。这些巨头们也在内部结构上做出调整。
比方说,Meta刚刚宣布裁掉了3700名员工,明摆着就是为了精简队伍,提升效率。而微软和谷歌则早早在2024年底就开始对AI部门动刀,把团队重组后直接瞄准了企业级AI应用。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些巨头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小打小闹”的AI项目,而是想更快地把AI技术融入主线业务。换句话说,他们要的是实打实的长期收益,而不是停留在“先试试看”的阶段。
道明银行旗下投行和金融服务机构TD Cowen上周五发布“渠道调查”研报称,微软公司已经取消了与至少两家私营数据中心运营商的数项租赁协议,涉及功率总计“数百兆瓦”。
此外,微软还已经暂停了将已协商并签署的资格声明(SOQ)转换为租赁协议,并将其国际支出的很大一部分重新分配给了美国。TD Cowen分析认为,微软此举主要是因为“预见到供大于求”。公司大规模放弃产能扩张表明,此前推动其在AI基建上重金投入的重要市场信号已经消失。
英伟达的早期增长逻辑很清晰,核心驱动因素无外乎两个字:
爆发。
从AI训练需求的起步,到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扩展,市场对高性能GPU的需求几乎呈现出“开闸放水”式的增长。英伟达的CUDA生态迅速成为行业标准,许多开发者在一开始就锁定了它的工具链,加上当时缺乏有效竞争,市场几乎没有其他选择。这种供需失衡让英伟达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市场份额,并通过不断发布高性能芯片和优化的软件生态,巩固了自己在AI算力领域的主导地位。
早期的财报数据也非常亮眼:营收增速连续几个季度达到三位数,毛利率从60%多持续爬升到70%以上,市场对它未来几年的表现充满了想象空间,每次发布财报,市场都对英伟达的未来充满期待。那时的英伟达,就像一辆火力全开的超跑,沿着爆发式增长的路狂奔。
但爆发总有终点。
随着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英伟达的增长逻辑也发生了变化。
增速不再那么惊艳,从三位数降到两位数,虽然收入持续创新高,但投资者开始意识到,基数效应和市场饱和逐步显现。
维持早期那种高速增长变得不现实,增长模式自然地
从“冲刺”转向“稳定”。
与此同时,客户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早期,企业更多关注的是性能:谁的GPU跑得更快,谁就占得先机。但随着AI技术的普及,这种单一追求极致性能的需求逐渐让位于“性价比”和“效益最大化”。企业越来越注重单位成本下的性能表现,开始寻找以更少资源完成更多任务的解决方案。在这一环境下,尽管英伟达依旧保持技术领先,但市场对它的期待已经不再是令人惊吓的增速,而是更高质量、更长久的竞争力。
英伟达毛利率的变化也反映了这种逻辑的演变。例如,2023年第四季度英伟达的毛利率曾达到76%的高点,但随着新技术的研发和生产成本的上涨,
2024年第四季度的预期下降到73%
。虽然幅度不大,但这表明技术升级和初期量产成本的压力。以新推出的Blackwell技术为例,管理层解释说,初期生产成本较高,但随着量产推进,毛利率会逐步恢复。这种情况在处于技术前沿的公司中并不少见。
英伟达并没有停止探索新的增长点。它早已经从单一算力解决方案逐渐拓展到生成式AI、元宇宙、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虽然这些领域的商业化周期较长,但它们为英伟达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多元化的布局既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又开拓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英伟达新推出Signs平台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不仅是一款AI工具,也是英伟达向应用生态延伸的尝试。通过为学习美式手语的用户和开发者提供数据支持,英伟达正努力占据AI生态中的更多关键位置。它不再只是硬件供应商,而是向数据构建者和应用提供者的角色转型。这种扩展不仅丰富了增长路径,也为其长期价值的累积打下了坚实基础。
英伟达的逻辑变化使它更加像一家成熟的高科技企业,而非依靠短期增长的公司。市场注意力正在从原来的爆炸式增速转向对其长期技术创新能力、新兴领域领导地位,以及更高质量增长的关注。这种转变,不仅是市场自然演变的结果,也是英伟达对未来价值的深耕和调整。这种逻辑的调整,为英伟达注入了更多的耐力和深度。
引用我们上期视频的一个结论
结论:
DeepSeek和Meta都是开源的模型,代码一下载就可以免费安装到自家公司内部使用,你断网都可以使用,不必担心数据泄露给DeepSeek。我们调研发现,
当全球很多企业都在试用DeepSeek的同时,并没有立刻放弃原有的AI解决方案,而是选择同时使用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