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探讨了自然短睡眠者的现象及其与基因的关系,以及SIK3基因突变对睡眠影响的研究进展。内容涉及自然短睡眠者的特点、科学家们的发现和研究进展,包括SIK3基因突变影响大脑清理修复系统的机制,以及睡眠调节机制的复杂性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自然短睡眠者的存在和基因关系
自然短睡眠者能够只需少量睡眠就保持活力满满,科学家发现他们的基因中存在与睡眠相关的突变,这可能是他们拥有较短睡眠时间的秘密所在。
关键观点2: SIK3基因突变的新发现
科学家在自然短睡眠者的DNA中发现了新的SIK3基因突变,它能影响大脑中一种酶的活性,这种酶对决定人们的睡眠需求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观点3: SIK3基因突变与大脑功能的关系
携带SIK3基因突变的个体,其大脑可能拥有更高效的清理修复系统,在较短的睡眠时间内就能完成大脑的生理过程,满足正常功能需求。
关键观点4: 睡眠与基因关系的复杂性
尽管已经发现多个与自然短睡眠相关的基因突变,但关于这些基因如何影响睡眠的机制仍然不明确。单一基因突变不太可能完全决定睡眠需求的变化,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关键观点5: 个性化睡眠的潜在可能性
通过深入了解睡眠基因的运作方式,未来可能实现个性化睡眠,针对失眠、嗜睡症等问题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但在此之前,仍需依据现有的睡眠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正文
新发现:SIK3基因突变
学界仍有不同声音
在探索的道路上,研究团队又有了新突破。他们在自然短睡眠者的DNA中发现了新的
SIK3基因突变
。它能影响大脑中一种酶的活性,而这种酶正是决定我们需要睡多久的关键之一。
巧合的是,此前日本研究人员在SIK3基因中还发现过另一种突变,这种突变会导致小鼠异常嗜睡。同一种基因,不同突变却产生相反效果。
为深入了解新发现的SIK3基因突变,研究团队对小鼠进行基因改造,使其携带该突变。研究发现,这个突变影响的酶在大脑突触中活性最强,为“睡眠有助于大脑重置”的理论提供了支持。
大脑突触是负责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关键部位,其功能对于学习、记忆和认知等功能至关重要。
“睡眠有助于大脑重置”这一理论认为,睡眠时,大脑会清理代谢废物和修复受损神经元。
携带SIK3基因突变的个体,其生产的酶可能让突触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因而让大脑具备了更高效的“清理修复系统”,
使得在较短的睡眠时间内,就能完成这些重要的生理过程,从而满足大脑正常功能的需求。
虽然SIK3基因的发现令人兴奋,但科学家们对它的作用仍有不同看法。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神经学家认为,虽然突变小鼠睡眠时间减少,但幅度有限,说明SIK3突变可能并非降低睡眠需求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