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① 需要审核但未过审内容,用户自己可见,其他用户不可见:在评论区、作者自己的评论列表里面,用户可以看见是正常展示,实际上其他用户看不到,等完成过审后再公开。或者可以提示言论不当。
② 用户分层管理:置信度高的用户直接通过,置信度低的用户必须审核。
③ 人力不够怎么办?可以利用好用户负反馈和举报功能入口,同时发展范围更广的众测工具或平台,让社会力量加入到社区环境建设中来。
4)如何处理安全但是无意义或不相关的评论?
有些评论其实是安全的,但是真的没什么意义,而且风马牛不相及,这类怎么处理,就看各个平台实际情况了。
这里的判断也比较复杂,这个层面就回归到了如何引导评论和社区氛围,可能需要运营介入来干预或引导。
我能给出的策略就是,
针对头部热点内容,做评论区的精细化排查和运营引导,打造头部效应,对无意义内容进行下沉处理。
参考数据:平均观看时长和平均点击率,各个产品具体数据不同
回到抖音,
抖音的评论区异常的干净
,尤其是推荐流里面的,看起来不惹人注意,但背后功夫很深。
抖音怎么做的,我猜测:
· 借用了头条的一整套安全机制
· 对头部内容的评论做了强干预和引导
2、第二个条件是——如何通过运营或产品机制放大互动效应
光有一个好的环境是不够的,可以说是有了水但没有鱼苗,一滩死水,所以最为关键的是到底怎么把互动行为不断放大,并形成社区氛围。
大家再回顾一下上文说到的拆解分析——
为什么用户愿意评论、互动,互动本质源于交流的渴望和欲望。
1)评论区互动的放大杠杆
产品层面:
①评论功能的强化引导,引导和提醒用户
——解决互动模型的第一步问题,要有初始的内容激发争议或认同。
评论功能的放置位置、视觉UI设计的强化、评论数字的提示等都可以做一些心理引导暗示。
②评论点赞,评论置顶,评论加精,好友评论等功能——解决第二、三问题
获得更多点赞就能有更多曝光,被点赞=被认同,置顶加精等都是一种正向的荣誉激励。
还可以做评论反馈,设置一些机制或数据阈值,利用机器人和评论者做简单的点赞或回复互动。
抖音其实主要是把评论的点赞用活了,高赞评论排序,无论是评论者还是看评论者还是点赞者都在其中有很深入的参与。
运营层面:
在早期,
运营要对评论内容进行强管理强干预,引导评论内容的方向,
维护评论区的持续活跃,调动氛围。
①冷启动:
运营准备好评论素材,影子用户,影子账号;
②种子用户:
维护和拓展一批社区老玩家、版主等具有社区煽动性号召力有经验有意愿的用户,给予权益和利益(钱),来带动社区和评论;
③评论玩法:
观察评论内容,观察用户评论习惯,找到新鲜的评论点,通过运营手段复制、扩散、模板化,再自己设计不同的评论套路玩法
④评论干预和引导:
前期重运营,对热门优质内容的评论区做实时的舆论引导和内容引导
后期主要通过评论的规则和弱的干预即可,让用户形成自生态,自己进化发展,密切关注用户的行为,顺应和引导大的方向。
⑤ 外包客服的初始互动:
有评论行为的用户需要不断的互动、反馈和激励
⑥用户激励设置:
当然还可以对活跃的优质评论用户设置额外的荣誉激励,和金钱激励等等。例如勋章制度、高亮标识、等级身份等等。
3)社区氛围形成的其他激素
如果只是评论区活跃,还不能称之为社区。
那社区和社群有什么不同呢?
社区就是有一群人以内容形式做互动交流,社群是有相同点且互相认同的人群有组织的活动。
所以通过各种产品和运营杠杆,能把评论板块或其他社区板块做活,但想要形成抖音这样的社群围墙还缺了一些环节。
①社区文化认同:
接头暗号、社群口号、社群文化标志。让你与众不同
②社区身份认同:
通过头像、名字等方式来迅速建立一个又一个区隔明显的小社团,有了组织以后,用户就不是孤军奋战,他在社区里就有了朋友,有了组织,就有了归属感。
③社群的荣誉认同:
向用户展示社群能给他带来的资源、利好,展示社群的能量,进一步加深社群荣誉感,归属感
3、我猜测抖音最早是怎么做的
这里先看一个图,抖音的社区氛围早期应该就是这么做的:
① 内涵段子的社群资源引入抖音:由内涵段子的社群领袖发起,带活了“嘀,嘀嘀”以及“天王盖地虎,小鸡炖蘑菇”等玩法。
所以严格来说,抖音的早起社群行为,并不是抖音用户自己生长出来的,而是舶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