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理论大缸
网址www.sociologicaltheory.cn以抢二道贩子饭碗为目标,传达学习Sociological Theory等英文期刊前沿经典有关精神,抓好摘译推送中心工作,把推动汉语社会学理论发展作为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个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理论大缸

学术也“拼爹”:本科生发14篇论文,学术公平已成笑话?

社会学理论大缸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5-14 19:3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学二代” 问题已经严重!


最近,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Ran Abramitzky发表的论文揭示, “学二代”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了!


Abramitzky教授利用世界学术界数据库 (World of Academia Database) ,收集分析了 美国20世纪以来六大时间点的大学教师数据 ,并做了如下分析:如果将美国学者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按1-100打分,再分成5个档次,如1-21、81-100,这样就能确定一个普遍的分层标准。然后,我们来看 父亲地位的高低对学者会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直接看下面这个图: 对比学者、律师、医生等职业者父亲地位高低的分布 。其中,白色代表父亲地位得分是81-100分,颜色越深代表地位越低。



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原以为学界是公平竞争,靠论文和成果说话,然而实际上呢? 在学界,有52%的学者其父亲的社会地位处于顶层 (81-100分)。甚至,这种现象比律师、医生行业更为严重。相较之下,非大学的教育界,如中小学,这个问题相对较弱。


我们再仔细分析不同大学的情况。是不是越好的大学,越能公平筛选人才,让“小镇做题家”有机会脱颖而出呢?答案是否定的。 越好的大学,越被“学二代”“富二代”等二代群体所垄断! 我们接着看下面这个图。



在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私立名校,至少有60%的学者,其父母来自顶层精英家庭。 相比之下,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密苏里大学等不太熟悉的州立大学,情况可能会更公平一些:只有30%-40%的学者来自这类精英家庭。


那么, 分专业来看呢? 我们在哪些领域更容易遇到类似“学二代”的精英分子?哪些学科更能避开这些精英人士呢?各学科之间差异很大。具体来看, 农学、教育学/师范教育、社会学 等专业的学者,来自底层家庭背景的比例更高;相比之下,人文学科,不管是哲学、历史还是艺术,底层家庭出身的学者都更少。


同时,我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人文学科都需要语言技能,需要来自家庭在阅读、写作等方面的长期熏陶培养。但是,整体来说, 自然科学界对底层“小镇做题家”确实更友好一些 ,来自精英家庭的学者会更少。



我知道我们很多读者也是学社会学的。那么恭喜你!我在《清华社会学评论》发表过一篇论文,谈到现在社会学理论大师研究的“ 精英转向 ”——把大师们看作精英,来分析他们的社会分层与流动。我在其中推荐了来自奥地利学者Philipp Korom的一系列研究,例如专著《 Star Sociologists 》。其中,他统计了 20世纪70年代和2010年代社会学大师的出身 ,发现这种 “学二代”比例甚至在下降!


1970年,社会学大师的父母职业,有32.6%来自专业技术领域;但到了2010年,只有30.4%,确实下降了。更值得庆幸的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