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虹膜
最专业的电影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虹膜

国际上地位最高的华语电影,有哪些?

虹膜  · 公众号  · 电影  · 2025-05-22 20:2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霸王别姬》(1993)

这么分析,或许会显得假设性太强。但作者门槛在一部所谓的「艺术电影」(起码对北美市场来说,绝大多数「外语片」都被视为「艺术片」)进行海外发行时,其实有着非常实际的功用。像王家卫、侯孝贤、贾樟柯这样的作者,在海外市场上本身就是品牌,每发行一部新作,海外艺术片影迷便趋之若鹜,传播度自然更高。

相对地,一位不具有作者声望,或者还未打响名声的新导演,如果作品在技术与话题性方面不够突出,那么它在艺术片市场的传播度,或许还比不上一位像维姆·文德斯这样过气已久的作者导演质量平平的新作。不论公平或者不公平,这就是现实。
2、是不是西方视野所需要的作者
解决了作为品牌的「作者」地位问题之后,我们可以把问题进一步讨论下去了。为什么在华语视角中非常重要的作者,如杜琪峰、周星驰、张艺谋,在西方视野中却没那么重要?促成此现象的是中外文化差异,还是他们的创作风格本身?

答案或许是二者皆有。周星驰显然是文化差异的牺牲品,因为大家都知道,喜剧在离开原本的土壤后,其文化和娱乐价值会大大缩水。另一方面,严肃的榜单评比,往往对喜剧电影存在某种「歧视」。

事实上,在马克斯兄弟和比利·怀德之后,就没有多少纯喜剧能得到媒体、学界的一致认可。具有文化隔阂的周星驰就更不例外。

杜琪峰的例子与周星驰类似。他在华语视野中很受重视,这不只是因为他鲜明的个人风格,也是因为他的类型片里带有某些明显的地域特质。对都市空间的呈现,对东亚式人情社会的见地,甚至对地方美食的细腻表现,都是其作品的魅力所在。
然而,过于具有地域色彩的特质,在文化隔阂下,很难被西方视角理解和欣赏。而杜琪峰的个人风格与现代性特质,又在西方视角中并不新奇。论冷冽气质,西影史上早就有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了;论犯罪片对都市空间的呈现,西影史上也早就有《步步惊魂》和《盗火线》这样的翘楚之作。

《步步惊魂》(1967)

西方的美学系统中,并没有杜琪峰的位置,相反,倒是作为巴斯特·基顿后继者的成龙,和气质更加夸张甚至刻奇的吴宇森,在西方视野中占据了更高地位。


娄导或许是另一个极端。在华语视角中,他可能是在主题和语言风格上最为西化、最具现代性的内地导演,这也是他在国内文艺青年心中口碑绝佳的原因之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