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般的宫斗剧告诉我们,靠色。
其实不是。
“皇帝的信任和精神上的依赖,才是最大的保护伞。”
比起身体的差别,人与人之间智慧的差别,要大得多。
活在明朝万历年间的郑贵妃是这么做的。
她要特别。
要特别,就得敢冒险。
一次,她发现皇帝正入神地看风景。
她不动声色,悄悄地溜到皇上身后,然后,用一把纱扇,盖住皇上的眼睛,娇滴滴地问,“猜猜我是谁”。
什么是高级的撩,高级的撩,就是吊起别人的
好奇心
。
经此一役,皇帝对她有了印象,但好奇心天然易逝,怎么继续抓住皇上?
同理心
。
又一次,皇上听说,大太监冯宝给自己修了陵寝,规模甚至超越于他。
皇上当然不爽,自己堂堂一国之君,坟墓竟比太监小,他要修陵寝,还要比对方更大。
此提议一出,
遭到群臣当庭抗议——这是面子工程,皇上,万万不得啊。
皇上受制于群威,不得不放弃,但肚里肯定一窝火。
工作不顺,回家发牢骚啊。
皇上毕竟是皇上,他发牢骚,不会直接怼,他爱问。
他问皇后,这事,你怎么看?
皇后是老实人,老实人最遵守规矩,所以她说,
臣妾不敢妄议朝政。
这样回答对吗?
太对了。
对得就像一句废话。
果然,撒不出气的皇上,拂袖而出。
看看人家郑贵妃是怎么回答的——
臣妾觉得
这事儿可以。
这胆大包天吧?
但她又补了一句——
而且我啊,还想跟你一起“住”。
这话的机锋在哪呢——我知道这事不对,但我赞成的原因是,我太爱皇上你了。
你看,就这么一句话,就顺水推舟做了人情,又表明了心意。
皇上,怎能不喜?
图来自《甄嬛传》
这就是《紫禁城》的
疑
。
它的疑,不是故弄玄虚的造疑,是扒开迷雾的解疑。
《紫禁城》的
禁
,同样如此。
凌迟
,这种酷刑,想必毒饭们都听过。
很多人以为凌迟就是把你的肉,一块块割下来。
其实不是。
凌迟是有规矩的——犯人行刑前,先后要被撕去左右眼皮,然后身上的肉被一片片剌开。
剌完后,刀一卷,肉翻而不掉。
注意,是剌,不是割。
换句话说,刑后的犯人,就像刺猬一样。
刺猬:谁在@我
凌迟是极刑,一般是犯了十恶罪
(为危及皇帝的行为专门设立的罪名)
,才遭此刑罚。
《紫禁城》披露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起义。
它发生在内宫,发起人是宫女。
史称“壬寅宫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