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建筑沿街面外观 ©存在建筑
底部的红色手工陶砖及上部的灰绿色膜材,都是在回应场地已有的配色和虚掩地遮盖了一点立面上路过的凌乱的电线,同时又希望在这个弄堂里形成新的记忆点。灰绿色的膜材采用了钢索悬挂的方式,简单的构造节点也为未来替换为海报提供了便利。
△ 建筑立面细节 ©存在建筑
外立面陶砖体量向内延伸形成完整的底层空间的基座。其上方则是由阳光板包裹的微尺度的中庭。在中庭挑高空间里,各标高的活动空间与视线通廊在这里交错,为使用者的偶遇或一瞥创造机会。
△ 弄堂空间轴测示意图 ©灰空间
△ 弄堂的市井氛围 ©存在建筑
既有建筑面积很小,平面是略不规则的矩形,尺寸约3.3米(面宽)×7.2米(进深)。原建筑共计两层,总高度也受限,除坡顶区外的板底高度仅有5.4米。因上世纪80年代的原始建造者并非专业施工队,内部结构相对混乱:砖墙、混凝土柱、木梁及木楼板均是受力构件。其中木梁与木楼板因腐朽已不再适合继续受力需拆除,因此建筑师得以在去除木楼板后的空间内规划新的功能,包括陶艺工作室所需的展陈空间、休闲空间、睡眠空间,以及服务空间。
△ 改造前内部剖透视示意图 ©灰空间
拆除木梁、木楼板以及墙体原饰面层后,原有的建筑尺寸才得以最终显露出来。而拆除原有梁板的建筑在结构安全性上已出现问题,因此快速调整方案后,建造的第一步便是加固。新增的钢框架与整体外墙内侧新增的钢筋网混凝土加固层修正了原来混乱的结构系统。为增加稳定性且保证大部分的梁柱截面控制在60×60毫米,尽量不挤占已非常狭窄的室内空间,结构师在钢架的局部增加了斜撑,这些斜撑也为未来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趣味。
△ 钢架施工中及完工照片 ©刘漠烟
建筑三面均与其他民宅相邻,出于施工期间的安全性考虑,以及满足城市管理者的相关规定,建筑外部的几处洞口及局部出现的几处混凝土楼板均未作调整。其中需要精确处理其同内部空间关系的主要有:建筑入口、二层阳台、顶部高窗,以及露台通道口,这些空间都与实际使用关系密切,其余窗洞的尺寸和位置均可以模糊处理,仅作为采光通风的洞口。通过精确定义以上几个空间的尺寸,建筑的内部空间系统就基本成型了。
△ 剖轴测示意图 ©灰空间
临弄堂的建筑入口与北侧的厨房操作台、其上方的休闲阳台,以及上露台的楼梯区域是最早被确定的空间,因原建筑的入口和其上方的一小块需保留的混凝土楼板以及露台混凝土楼板开口的尺寸限制了建筑调整的可能性。远离弄堂的另一侧则布置了会客区、工作区及睡眠区,两侧功能通过穿越阳光板中庭的小桥相连。
△ 各层平面图 ©灰空间
△ 休闲区 ©存在建筑
△ 厨房操作台 ©存在建筑
△ 从厨房看向中庭 ©存在建筑
△ 通向屋顶露台 ©存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