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资报告
探寻变革之道 打造阳光国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资报告

中国一拖:生生不息的东方红精神

国资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4-22 18: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第一台拖拉机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一年问世。在这之前,我国主要还是靠牛耕地。尽管清代末年已经有拖拉机进入中国,但毕竟是极少数。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铁牛”耕地还是遥远的梦想。

对于中国一拖来说,量产拖拉机,也是梦想般的奇迹。

当时,洛阳仅有一个1500千瓦的发电厂,一个小煤窑和一些手工作坊。建厂的涧西一带基本全是农田。1954年秋天发大水,建设者们划着木船渡过涧河,才来到厂区。

为尽快取得成果,中央从上海、长春等地抽调出专家和技术人员,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筹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由苏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提供“德特54拖拉机”图纸。

建厂消息很快就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厂里先后收到了来自全国的2600多封慰问信。怀揣新中国农机制造梦想的一批海外赤子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加入中国一拖的建设队伍。

各种支援物资从全国各地不断运来:黑龙江桦川县一个村庄的农民把节省的1000多斤大米千里迢迢送到工地;河南南阳地区的群众把28吨炭一捆一捆地从山上背下来,送到工地以解燃眉之急;江苏徐州无偿地送来了1万多吨耐火土和大量砖石块;全国成千上万的“红领巾”把捡拾废物换来的零钱寄到工厂……最多的时候,每天有上万人来工地参观。

第一拖拉机厂从全国各地招来近万名工人,大部分连拖拉机都没见过。仅有的技术人员白天正常上班,晚上传帮带做培训。

中国一拖党委副书记、一拖股份副总经理苏文生介绍,职工没有装配拖拉机的经验,遇到哪个零件不会装了,他们就把样机拆开看看,反复琢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当时吊车很少,几十吨、几百吨的大型设备都是人拉肩扛。职工们睡在车间草垫上,铁块、钢材等原材料一到,大家就起来去干活。生活物资供给不足,职工们集体开荒种菜。

在艰苦的建设环境和生活条件中,他们创造了一个个奇迹:250名工人38个工作日建成了22500平米的发动机车间,32天建成了12870平米的燃料系统车间,建厂不足3年研制出第一台拖拉机。

1959年11月,中国一拖生产的第一批13台东方红54式履带式拖拉机运抵黑龙江省的北大荒军垦农场。在极寒和高强度的作业环境下,这一批“东方红”创造了31年没有大修的纪录。

随后,一台台东方红拖拉机源源不断地从洛阳开往全国各地,中国农业机械化由此展开,耕地不用牛变成了现实。1962年,东方红拖拉机还“开”上了1元面值的人民币。

原中国一拖副总工程师张文恺回忆一拖创业史时说:“东方红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它凝聚了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代表了一种朝着目标执着前行,面对困难坚守使命的精神力量。”


走向市场 迎来新挑战

中国一拖建厂之初,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当时生产的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适合大面积耕地作业。
1981年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施行,土地变成了一块块“面条田”,大型履带拖拉机失去了用武之地,出现了“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状况。当时有句打油诗:拖拉机离职休养,老黄牛重返战场。那一年,东方红履带拖拉机销量从1980年的2.4万台跌到了不足1万台。

农民不再需要拖拉机了吗?中国一拖组织人员在15个省106个县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调查的结果是:你们能不能生产小一些的拖拉机,最好是一头牛的价钱,8头牛的力气,能耕地也能跑运输。

市场有需求,中国一拖就抓紧研制新产品。

1982年,中国一拖生产出我国第一台东方红150型小四轮拖拉机,成为当时风靡全国的 “明星产品”。批量进入市场后就出现了抢购热潮。

中国一拖融媒体部的周双雪告诉《国资报告》记者,当时很多人到厂里来排队。有人守在生产车间里,等着拖拉机组装下线;甚至有人故意磕碰车身,以此抢购这台有“瑕疵”的拖拉机。

农忙时耕地,农闲跑运输。在这一批东方红小四轮的牵引下,一批万元户在农村诞生。在广大农村,农民们亲昵地称这一批产品为“小拖”。后来,“小拖”逐渐成为了小型拖拉机的统一简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