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几次征讨孙权未果,见吴军乘船来去自如,军容肃整,感慨万千,说道:
“生子当如孙仲谋。”
我要是有个儿子和孙权一样就好了!一时把孙权拨到同等的高度予以充分的肯定。这句话经辛弃疾写进他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更是成为妇孺皆知的典故。
孙权对曹操的钦佩也是不言而喻的,东吴有个狷介之臣虞翻,是孙吴公司里的一个刺头,屡屡得罪孙权。一次孙权大怒下要杀他,手下人苦苦相劝。孙权的回答很有意思:“曹操还杀了孔融,我杀个虞翻有什么!”在他的潜意思里,大约存在事事要和曹操作个比较的心理吧。
▲
三国的后期,书中主要人物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诸葛亮的才能和道德,让他成为千古流传的榜样,民间故事智慧的化身。无数知识分子渴望成为第二个孔明,或者自诩为当今诸葛亮。当时的对手们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这个人有多么的伟大。
司马懿终于把诸葛亮拖倒了,当他进入诸葛退兵后的营寨,长叹一口气:“天下奇才啊!”包含着钦佩无奈和如释重负的复杂感情,或者还有点失落?再也没有这样的对手了!
钟会伐蜀,到定军山诸葛亮墓地,禁止军士在坟墓周围放马砍柴,并到墓前祭祀。表现了对敌方统帅的十足的尊重。还有两个人来自蜀国的内部,都是蜀国的反对派,被诸葛亮贬谪到底层的人物,对诸葛的态度,一样地体现了诸葛亮这个人的无穷魅力。
即所谓李平致死,廖立垂泣。
▲
李平本名李严,是刘备入主西川时归顺的刘璋旧部。才能卓越,深受刘备诸葛亮的赏识,在短短的数年间平步青云,得到迅速的提拨重用,到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李平以尚书令的身份和诸葛亮一起成为托孤大臣!已然是蜀国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后来犯了错误。诸葛亮将他贬谪成平民。他自始至终认为自己是诸葛亮最合适的副手,是诸葛亮的接班人,相信诸葛亮一定会在将来的一天重新启用自己。听到诸葛亮死的消息,李平绝望了,再也没有会用得起他的人了!一急一失望,居然死了!
长水校尉廖立一样是蜀国了不起的人才,“楚之人才,庞统和廖立”这是诸葛亮的评语。和不少有本事的人一样,眼睛长在头顶上。恃才傲物,狂妄自大,瞧不起大多数的同志们,在群众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诸葛亮为了稳定队伍,把他发到乡下去种田。廖立倒不在乎,他和李平一样相信有一天领导还会让自己工作的。他亲自率领一家老小在乡下开荒种田。突然得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这个被诸葛亮打倒在地的自信的人,哭了起来,“我只有老死在这乡下地方了”------吾终为左衽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