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围绕东坡诗句《和章七出守湖州二首(其一)》中的“淼茫”一词展开,探讨了其历史背景、词义演变以及汉语音形义的关系。文章介绍了章惇的出身问题,以及“淼茫”在古诗中的用法和含义。同时,通过对比“飘渺”和“渺茫”,说明了汉语词语的妙处在于音形义的结合,并且探讨了汉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形成是“层累”地形成的。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淼茫”一词在古诗中的用法和含义。
文章介绍了苏轼诗句中“淼茫”一词的起源和含义,以及其在古诗中的用法。
关键观点2: 汉语音形义的关系。
文章通过探讨“飘渺”和“渺茫”的区别,说明了汉语的妙处在于音形义的结合,并探讨了词语的隐意和用法会随经典篇目的情感而附加到词语上,影响后人的使用。
关键观点3: 汉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形成是“层累”地形成的。
文章通过多个例子说明了汉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词典释义,而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附加情感和隐意,形成一种隐形的规则,影响读者的理解和使用。
正文
这样看来,朱自清写“渺茫的歌声”,就是指模糊不清的歌声,并没有不妥,他在古典文学中浸淫已久,其语汇大多出于古典,是自然的道理,我们用今天对语词的理解去理解他当时的说法,有时候就会不明所以,如果再加上一厢情愿地过度解释,就只能显出自己的浅陋来了。
不过,此处不用“飘渺”而必得用“渺茫”,却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可说。汉语的妙处,就在于音形义的结合,眼见而为形,声发而成音,但根子都还在内心的“气”上面,而这种气,其实就是性情的载体。所以,人们写完文章,必须读上一遍,感觉音声妥帖了,才觉得大功告成。鲁迅说自己做完文章之后,“总要读两遍,自己觉得拗口,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把它读得顺口”。“读得顺口”,就是发而为声正与意合。为了声意相合,古人就发明很多意思相同的形容词。比如一样是讲草木茂盛的叠词,就有:苍苍,郁郁,葱葱,茏茏,芊芊,莽莽,芃芃,蓁蓁,萋萋,薿薿,棽棽等等。其原因就在于发而为声要能够顺意,意有千端,声拟百态,以声显意,文气始顺。具体来说,从韵母看,“缥缈”属于齐齿呼,从声音上说比较纤柔,更富柔媚之态;而“渺茫”属于开口呼,感觉声音更加厚重,有一种怅然的感觉。作者认为“渺茫”才够熨帖,于此或许得窥作者彼时复杂心情。这么说来,朱自清用“渺茫的歌声”还是有道理可说的,这是道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