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界智库
我们是中国最大的移动医疗新媒体《医学界》的调查研究部门。致力于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医疗业的新现象、新方法、新趋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界智库

体育医院“扎堆”揭牌:为何火了?又为何难做?

医学界智库  · 公众号  · 医学  · 2025-03-31 18:2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揭牌仪式。图/南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据报道,该院由南宁市卫生健康委、南宁市体育局统筹规划,由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南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实施。该医院设立专家诊疗、康复训练、示范教学等功能区,将以“体卫融合·中西结合”为理念,整合健康管理、运动医学、中医药服务等资源,重点开展脊柱侧弯、肥胖症等慢性病的运动干预研究,构建“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全周期服务体系。


近年来,随着体医融合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相继建设体育医院。除南宁外,杭州市体育医院、深圳体育医院、潍坊市体育医院等也陆续揭牌。


体育医院建设呈现加速态势,其背后既有政策支持,也有社会需求的推动。


服务受众与功能逐渐外溢


体育医院的雏形源自服务于专业运动员的医疗体系。2001年成立的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是早期代表,其核心任务是为国家队运动员提供伤病治疗及赛事医疗保障。


随着全民健身浪潮的兴起,体育医院的功能逐渐外溢。


以北京体育大学医院为例,其最初以服务校内运动员为主,后逐步向社区开放,并增设慢性病管理科室,成为体医融合的早期探索者之一。而常州市体育医院的转型则更具代表性,其前身为常州市体育医疗科研所,最初仅为运动员提供免费咨询。随着公众需求的不断增长,医院于2021年正式升级为一级医疗机构,服务范围拓展至普通市民,重点开展慢性病运动干预。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这一纲领性文件也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体医融合”“体重管理年”等后续政策奠定了顶层设计基础。


在政策引导与现实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体育医院的服务对象逐步从专业运动员拓展至运动爱好者乃至更广泛的公众。与此同时,慢性病高发(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与老龄化加速,催生了“运动即治疗”的慢病管理需求。如今,体育医院的功能已突破传统运动损伤治疗的局限,转向覆盖预防、治疗、康复的“全周期健康管理”。


四类典型运行模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