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来,为降低踩跷难度,出现改良跷。改良跷木足较大,也不像旧式的坡度那么陡,故练习起来相对容易。唯形式上,硬跷两足直立,扎绑腿裤中,足跟稍凸,看起来伶仃利落。改良跷扎腿处,正值足心,以其斜度过大,故足跟外突,木足与腿不能成一垂直线。
荀慧生《金玉奴》踩跷剧照
《拾玉镯》是《法門寺》的前段,本唱秦腔,后改为皮簧。孙玉姣赶鸡、拾镯、还镯等情节,有种种跷工身段表演。图为荀慧生《拾玉镯·拾镯》时之身段。
如果回答“
旦角需要踩跷
”,这句话是不全面的。旦角又分老旦、青衣、花旦、花衫、彩旦、武旦、刀马旦等。
按梨园旧规,老旦、青衣、彩旦是不需要踩跷的。为什么呢?因为老旦年岁已高,身体衰弱,行步蹒跚,故不用踩跷。青衣谨严,行步端庄,且裙长遮脚,踩上跷也看不见,也不用踩跷(
在情理上是应当踩跷
)。彩旦滑稽,行步活泼,无须用跷即可表示其行路之状态。
武旦、刀马旦则必须轻捷灵活,非上跷不能表现,且其身段举止做工神情,无一不与跷有密切关系。
《辛安驿》首演于 1926 年,是年荀慧生 26 岁。该戏原为老十三旦侯俊山编演之梆子戏,荀慧生将其改编为京剧。初名《金钟罩》,后改名《辛安驿》,但仍然保留了跷工。
花旦戏不着裙时多,踩跷后因足趾着跷,站立时需互挪两足以支重心,更能表现其娇怯,且行来两膝微弯,琐琐细步。跷功中各种身段,如“走浪步”“耸肩”“摆腰”等,均为花旦应有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