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译文

纪念昆德拉:不严肃的精神,保证了他作为人的内在完整性

上海译文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07-11 21: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昆德拉是一个文学隐士,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刻意与大众媒体保持距离,他对“采访”的理解是:

【采访】INTERVIEW 最早允许记者将自己说的话进行自由复制的作家,我诅咒他!他启动了一个程序,最终只能导致作家的消失:对自己的每一个字都负责任的作家。然而,我很喜欢对谈(重要的文学形式),我对好几次事先认真准备,跟我一起构思、撰写的对谈都非常满意。可惜的是,人们一般进行的采访跟对谈没有任何关系:一、采访者只向你提一些他所感兴趣的问题,而你对这些问题毫无兴趣;二、在你的回答中,他只采用他觉得合适的;三、他用他的语言、他的思维方式来阐释你的回答。在美国式新闻的影响下,他甚至不屑于让你确认他让你说出的话是否正确。采访发表了。你安慰自己说:人们很快就会忘了的!根本不是:有人还会引用!甚至那些最严谨的大学教授也不再将一个作家自己写的、署了名的词句与那些别人转述的他的话区别开来。一九八五年六月,我坚定地下了决心:不再接受任何采访。除了一些对话,由我参与撰写,并附有我本人的版权标记,任何别人转述的我的话,从那一天起,都必须被看作假的。

而对于他最著名的概念“媚俗”,昆德拉写道:

【媚俗】KITSCH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我有些担心将“媚俗”一词变成该书的一个关键词。事实上,就在近期,这个词在法国差不多还是陌生的,或者以非常贫乏的意义而为人所知。在赫尔曼·布洛赫那篇著名随笔的法文版中,“媚俗”一词被译成“蹩脚的艺术”(art de pacotille)。这是一个误译,因为布洛赫证明“媚俗”并非仅仅是一部品味差的作品。有媚俗的态度。媚俗的行为。媚俗者(kitschmensch)的媚俗需求,就是在美化的谎言之镜中照自己,并带着一种激动的满足感从镜中认出自己。对布洛赫来说,在历史上,媚俗是跟十九世纪多愁善感的浪漫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十九世纪德国与中欧的浪漫主义远甚于别的地方(现实主义远不及别的地方),所以 “媚俗”一词诞生了,它在那里还在不断被人使用。在布拉格,现代艺术家们一直认为媚俗是美学之恶的实质。在法国,与真正的艺术相对的是娱乐。跟严肃的艺术相对的是轻浮的艺术。与伟大的艺术相对的是二流的艺术。可对我来说,我从来没有觉得贝尔蒙多的侦探电影让我厌烦!我喜欢它们!它们很诚实,它们不伪装任何东西!相反,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粉红色的拉赫玛尼诺夫,好莱坞大片《克莱默夫妇》《日瓦戈医生》(啊,可怜的帕斯捷尔纳克!),都是我深深地、真心地厌恶的。而且我越来越被一些在形式上力求现代主义的作品中出现的媚俗精神惹恼。(我还要加上一句:尼采对维克多·雨果那些“漂亮的词语”和“炫耀的华丽大衣”的反感,以及对瓦格纳的“无法模仿的糖”的反感,正是在媚俗这个词尚未产生时对该类现象的厌恶。)

以及,昆德拉非常在意自己的文本的“纯洁性”,这一点也让他饱受争议。从捷克语写作到法语写作的转向,让他对“译者”有独特的理解:

【译者】TRADUCTEURS我经常说他们不好,这是不公平的。他们的稿费很低,不被人欣赏,待遇很差,而且人们要求他们做到两件无法兼容的事:在所有方面都与作者保持同等水平,同时又要完全从属于作者。太可怕了。然而,正是他们让我们生活在世界文学的超越国度的空间里。他们是欧洲的、西方的谦逊的缔造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