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四五”期间,中国钢研立足科技创新这个根本,以“聚合科技动能”为品牌定位,以“聚尖端之力 创多维平台”为品牌标语,紧紧围绕核心业务,持续加大资源配置力度,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区域布局,持续提升核心业务的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能力、业务盈利能力、管理效能。以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为终极目标,按照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分层分级进行培育,中国钢研获得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累计达到8户。
中国钢研坚持“四个面向”,始终以“科技立企、以料强国”为己任,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新生态。
在国务院国资委统一部署下,中国钢研牵头联合20多家国有企业共同搭建高端金属材料领域的研、产、用高效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循环迭代创新长效机制,全力解决多领域重大工程、高端装备用材“卡脖子”问题,支撑国家战略发展。同时,中国钢研以协同创新平台为纽带,吸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效融入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构建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生态。还承担了高性能特种合金、高端仪器仪表2个领域策源地建设任务,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强化基础共性技术供给。
中国钢研完成冶金智能制造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成为冶金行业智能制造领域唯一一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化重组并纳入新序列;获批组建陈篪特种钢创新中心、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钢铁行业中心、浙江舟山海水环境材料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中国钢研联合发起“新材料大数据创新联盟”,致力于推动我国材料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联盟已有500余家会员单位。
中国钢研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前瞻原创技术开发,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资源配置和集聚窗口作用,在深圳河套地区注册成立钢研国际新材料创新中心。围绕补强创新体系、重塑技术优势、布局未来产业,致力建成全球领先的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发基地和人才高地,致力建设材料科学技术与工程研究能力支撑平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和“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精神,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工程院领导下,依托中国钢研共建战略研究咨询机构“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聚焦国家战略,服务发展全局,充分汇聚院士专家智慧,以智库视角研究关注产业基础共性问题,力争成为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依靠力量。
《决定》指出,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国钢研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围绕“技术布局、平台布局、人才布局、转化布局”四大任务,协调匹配科技、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布局实施一批紧迫性、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技术,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近年来,中国钢研作为关键材料产业链的参与单位,协同中铝集团、中国商飞、中国石化、中国建材、中国海油等单位,梳理编制航空航天关键材料、海洋船舶装备关键材料产业链报告,推动落实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多项重要材料部件攻关纳入国家相关计划。中国钢研作为任务牵头单位,辐射带动几十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建立起分层联动、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体系,全力推动工程任务顺利实施。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有力支撑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在中央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会上,中国钢研荣获“优秀组织单位”,3个团队荣获“突出贡献团队”,6名科技人员荣获“优秀组织个人”。
中国钢研自主研发的钨铜偏滤器技术,成功应用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这项技术是实现核聚变的关键核心部件,具有自主研发和创新的特性。钨铜偏滤器能够承受高温和粒子流的冲击,是核聚变实验装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国钢研在材料制备、复合连接、加工制造和无损检测方面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钨铜偏滤器的批量生产。该技术的应用,为中国钢研赢得了国际声誉,也为推动我国核聚变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