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一起发生在上海的商业骗局,家庭主妇康颖冒充银行采购主管、财务、供应商等多重身份,通过精心设计的骗局,卷走1600多万。该骗局涉及微信分身术、资金游戏、循环诈骗等手法。康颖将骗来的钱用于个人挥霍,连唯一的房产也抵押。骗局揭示出一些人盲目相信人脉即资源的商业逻辑,忽视了核查真实性,最终导致上当受骗。提醒人们应该踏实经营,不要迷信捷径。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康颖的骗局手段
家庭主妇康颖通过冒充银行采购主管、财务、供应商等多重身份,利用微信分身术、伪造订单等手段进行骗局,涉及金额高达1600多万。
关键观点2: 骗局的危害
康颖的骗局导致众多投资人倾家荡产,被害人的资金不断流入康颖手中,最终损失惨重。
关键观点3: 骗局揭示的商业逻辑问题
一些人盲目相信人脉即资源的商业逻辑,忽视了核查真实性,给了骗子可乘之机。真正的商机应该是踏实经营,而非迷信捷径。
关键观点4: 康颖的个人行为及后果
康颖将骗来的钱用于个人挥霍,买豪车、租豪宅等,最终连唯一房产也抵押。她的行为不仅害苦了众多被害人,也对自己的儿子造成了影响。
正文
为了让骗局更逼真,她不惜花大价钱豪华装修,以此吸引新的投资人,还谎称开设专供银行领导的私宴。
微信分身术
“左手套右手”的资金游戏
投资人成了骗局工具人
最狠的是,康颖的几个手机里有很多个微信,她利用投资人的社交圈不断裂变:
康颖一人操控多个微信,不仅克隆账号、伪造订单,还有多重身份,
用A的
照片骗B,用B的账号骗C,让投资人误以为 “大家都在赚钱”,主动拉亲友入伙……
这个莫比乌斯环,形象地呈现了康颖的骗局。被害人依次关联,从拉人入局成立公司、到吸引新投资人,资金不断流入康颖手中,再通过中介拖延掩盖真相。环环相扣,形成循环诈骗的闭合回路,层层设套、持续敛财,
最终康颖骗取的金额高达1600多万。
庞氏骗局崩盘
上亿流水变废纸
儿子唯一房产被抵押
这场骗局的崩塌,始于一个微小的破绽:
所谓的
供应商
从来不发朋友圈。这一不合常理的情况,让董老板产生了怀疑。
终于,
他和另外几个投资人对账,才发现所谓生意不过是康颖伪造的假象。
更讽刺的是,她口中的阎老师也完全是她拼凑出来的,用投资人A的照片,用投资人B的声音,而她本人则背后操控着阎老师的账号。
警方介入后,
审计了累计超亿元的流水,
但真
正
用于采购的只有几万块大闸蟹样品,以此来迷惑被害人。
连民警都累麻了...
光这些流水就核了几个月
多到银行都没办法打印纸张材料...
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