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国平
介绍信息 一、首发周国平的新作品或者其部分内容; 二、摘编周国平以前作品中的文字; 三、转载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对周国平的评论; 四、周国平与网友们互动,对评论和留言予以回应; 五、报道周国平的社会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周国平

建议长期不快乐的人,2025年反复练习这一件事

周国平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1-20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最初提到“抽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艺术家笔下那些难以理解的画作。

但如今,“抽象”却成为了反传统、反规则、反内耗的亚文化象征。

“在吗?”“健在。”

“你看偶像练习生吗?”“不像。”

“你今年存钱了吗?”“缓存。”

“你想我吗?”“冥想。”

“你爱我吗?”“简爱。”

“你还活着吗?”“仿生。”

这些看似毫无意义和逻辑的对话,是人们在试图用淡淡的“癫感”去对抗生活的无趣,发现世界的可爱之处。

△图源:小红书网友@要长脑子了(反 PUA版)

“抽象”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起来,离不开它背后蕴含的3种特殊含义:

1、“抽象”是一种更加自由的表达

社会总会有一些既定的语言逻辑和运行规则,让人们不得不在它规定的范畴内行事。

可人总归是“叛逆”的,被规训的时间越久,就越渴望突破这种束缚。

这时候“抽象”就成了打破常规的工具,用天马行空的语言组合,创造出了一种更加独特、自由的表达方式。

它不追求被认可,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摒弃社交面具,更加积极地展现自己。

它有着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和逻辑体系,挖掘出了许多有趣的灵魂,也让交流变得更加新奇、有创意。

2、“抽象”是一种心理调适工具

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是非常抗拒负面情绪流动的。

这导致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或者在情绪低落时的第一反应,都是压抑情绪,而非去寻找合理的途径宣泄。

可那些尚未释放的情绪以及被掩盖起来的真实情感,并不会就此消失,只会演变成对内攻击,让人越来越内耗、痛苦。

而“抽象文化”的出现,让人们找到了一种合理且无痛的心理调适工具。

它用一种幽默、搞笑、超脱现实的方式,构建了一个“避风港”,帮助人们暂时摆脱对现实困境的关注,转而从一个更加宏观、奇特的视角去看待生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