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亚里士多德说,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所以我们不可避免,会陷入人际关系的漩涡。
年轻时朋友圈分享得风生水起。
可进入社会以后,有了上下级,有了客户,有了同事,还有很多半熟不熟的陌生人。
当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人多了,嘴也杂了。
你发自己加班的照片,有人会觉得你是想在老板面前表现;
你发自己吃喝玩乐的照片,领导可能会觉得你工作不饱和;
你记录自己开心或者特别时刻,买房、买车、孩子优秀什么的,又会被人当成在炫耀;
就连你发宣泄情绪的负能量,还会被人教育不要无病而呻。
用句不太恰当的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
在自己地盘上做事,还得看别人眼色。
所以最后,所有想说的话,吃过的食物,见过的风景,都无一例外咽回了肚子。
分享欲,归零。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断言: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大抵如此。
说白了,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活法。
当你经历得越多,内心受到的框限就越多,分享的壁垒也会越来越高。
发朋友圈也就从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变成了一件需要更多勇气和决心的事情。
再加上站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压力。
人在咬紧牙关的时候,是很难说话的。
少发或者不发朋友圈,有时不只是低调,也是一个人最大的体面。
不要内耗自己。
朋友小美以前也是一个经常发朋友圈的人,一礼拜至少两三条。
但最近半年,从一礼拜一条,变成半个月一条甚至都不发了。
一次闲聊中她坦言:
每次发朋友圈,都有一种偶像包袱。
一张照片要拍好多遍,姿势和表情既要无可挑剔,又不显得刻意;
文案字不能太多,要兼具内容和思量。
如果发出去5分钟还没有人点赞,她会各种猜想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