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历史只认这一事实:
甲午战争的历史英雄有邓世昌,历史罪人有“学者型官员”翁同龢 ——他为个人挟私怨而故意一贯刁难克扣北洋水师的装备更新经费。不管翁同龢如何巧言善变,也改变不了“破坏中国海军建设、为甲午战败做贡献”这一客观事实。
——历史只认这一事实:
一切为购买“瓦良格”作了贡献的人都是中国国防事业的历史功臣:因为他们使中国得以顺利实现了“瓦良格”——“辽宁号”——“首艘国产航母001A”——后续国产航母的伟大历史进程。
——历史只认这一事实:这些人是为购买“瓦良格”作了决定性贡献的历史功臣、国家英雄:
肖劲光(开国大将,人民海军主要创建者)
刘华清(海军司令、军委副主席)
贺鹏飞(海军副司令,贺龙元帅之子)
邵淳(华夏证券前董事长)
周济谱(华夏证券末任董事长)
徐增平(香港创律公司董事长)
戴岳、张勇(香港创律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
我很有些想不通:
那么多人那么热衷于搞什么历史大片,一头钻进历史故纸堆里拔不出来,甚至有的没的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生编硬造,为什么却对“‘瓦良格’号驶向中国这么现成这么精彩这么扣人心弦的大好历史题材视而不见?
——既有国家大义,又充满生活气息:
国破家亡的悲愤、乱世风云的动荡、百年梦想的执着、天赐良机的欢欣、一波三折的紧张、临危受命的悲壮、破釜沉舟的拼搏、背后一刀的切齿、泰山压顶的无奈、柳暗花明的惊喜、大功告成的激动、官场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商场的折冲樽俎灯红酒绿、谍战的阴险诡诌扑朔迷离、外交的唇枪舌剑翻云覆雨、大风大浪大海洋、航母重工高科技、异国风情红男绿女、从中国到外国,从庙堂到江湖,从军队到民间……
简直要什么样的场面有什么样的场面,要什么样的情节有什么样的情节,步步有料、处处是戏。
最空前绝后的情节:整个项目一开始是个“抗命项目”。
——航母项目已经被判了死刑,已经宣布“中国不对外侵略,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已经在关于航母的报告上批示:“本届政府不考虑这个问题”、已经下了禁令:“今后不要再打报告要求造航母了”……
在没有尚方宝剑、没有预算、没有个人好处、只有紧箍咒、只有高度风险的令人绝望的情况下,单凭几个关键人物个人的满腔爱国热忱、高度历史责任感、高瞻远瞩的目光、坚定的信念,“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没法向国家要钱,就私底派人到香港找人想办法,先斩后奏造成既成事实,硬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终于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买回了“瓦良格”号航母,干成了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跟这个历史实情一比,《亮剑》里李云龙的战场抗命实在是小菜一碟。
另一个令人叫绝的情节:6个部委联合调查,杀气腾腾16个字批示:“胆大妄为,严肃查出,以镇国法,以敬效尤”——历史只认事实,不认解释。
不管如何解释,历史事实就是如此:知道“消气”,知道“100口棺材”,却不知道“两千万美元”与“一艘航母、40吨图纸、二十年时间、200亿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孰轻孰重,对这绝无仅有的历史机遇自己不抓还不准别人抓,别人抓了还要置人于死地“镇国法”、最后弄得人家倾家荡产,差一点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