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nowYourself
深夜友好型公号。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KnowYourself

你所认为的你自己,可能只是一种假象| 认识自己的5个误区和6种方法

KnowYourself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11-27 22:2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你的自我觉察能力,

很可能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高


错觉1:优于平均效应

(Better than average effect)


在美国一份针对80余万名学生的调研中, 95%以上的人在评估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时都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 大部分人在与一般同僚相比时,都会觉得自己更聪明,更好看,更有道德,甚至会活得更久(Taylor & Brown, 1988; Sedikides &Gregg, 2003)。

但, 自己“优于平均”往往是一种错觉。 毕竟理论上,仅有49%的人是处于平均之上的。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当被要求评价自己时,我们也常用“中等偏上”这样的词汇。

错觉2 达克效应

(Dunning-Kruger effect)

Dunning和Kruger(1999)通过他们对人们阅读,驾车,下棋和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中发现,在有关幽默感,语法和逻辑的测试中得分低的人,对自己真实能力的评估更不准确。也就是说, 能力越差的人反而自我感觉越良好。

错觉3:95% vs. 15%

Tasha和她的团队调查了成千上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虽然95%的人认为自己拥有自我觉察的能力,但实际 只有 不到15% 展现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自我觉察这么难?

在洞察自己的路上,有2种我们可能会遇到的“路障”。Tasha将它们称为 自我觉察的2个 盲区 (p.52):

1. 认识盲区 (knowledge blindness)

DavidDunning教授指出,人们对自己的表现和能力的评估并不准确,容易被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所限制。在一系列的研究中,他们发现 我们对于自己能力的认识,并不是基于实际表现或过去的经验,而是更多来自于一种没有事实依据的、关于自身能力的信念 。比如,研究中相信自己地理很好的志愿者认为他们能在地理测验中表现得十分出色,但结果这些人大都分数平平,并未证实他们的预判。

2. 情绪盲区 (emotion blindness)

“你这段时间开心吗?“——面对这个问题,你会以当下的感受或者直觉给出一个答案,还是认真回顾这段时间发生的事,作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呢?

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后者。但事实上,Daniel Kahneman的研究表明, 我们的大脑通常会选择最不费力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 懒惰的大脑在人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将题目替换成不费脑筋的另一个版本:“你此刻开心吗?”但被大脑“愚弄”了的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们却坚持认为自己是在对这一段时间的幸福感作出评价。可见,我们有时对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一无所知。


什么样的人自我觉察能力更低?


1. 不愿付出的“实用主义者”


自我觉察并非一种天生的能力,它需要人放慢内心的节奏,耐心和细致地观察,需要不断地练习,这就意味着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当下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成功又常常被认为是幸福的前提, 人们更多追求的是效率,是用最短的时间收获更多可见的回报,所以很多人不愿将注意力放在自我觉察上,他们觉得这样的付出不值得,回报太少。


2. 无法自我接纳的人


对有些人来说, 察觉到真实的自我本身并不算困难,只是他们不愿接受。 真实的自己对他们来说可能是虚弱不堪的,是黯然失色的,令他们厌恶。一个人要是不愿自我接纳,自我觉察就成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他不愿看到真实的自己,更愿意活在对自己的无知之中,或是活在对自我的幻想之中。

3. 有一定成就的自恋者

自恋者并非完全缺乏自我觉察,通常他们对自己的野心和抱负非常清楚,熟悉自己的行为模式,了解自己对获得别人关注的需求,懂得如何展示自己赢得别人的喜欢,借此控制他人;但他们对自己缺乏同情心、共情能力这一点往往很少有了解,对别人表达悲悯或理解时,很可能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的信任。 此外,对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他们往往也只能较为精确地察觉到并相信那些正面的评价,对那些真实而负面的看法往往不屑一顾,会认为那不过是他人对自己的嫉妒。

4. 情绪粒度低、认知简单的人


有些人的 情绪粒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