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云南民族大学率先行动,2024年停招秘书学、翻译等3个文科专业,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工科专业,并计划2025-2027年再停招约7个文科专业,力争理工农医类招生占比突破40%。西南林业大学近年撤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动画等9个专业,理工农科专业占比已升至67%,而经管文法教等文科专业招生规模压缩至33%。红河学院亦紧随政策,要求2025年前理工农医类专业布点过半。
这一趋势也蔓延到其他省份。内蒙古自治区提出2025年理工农医类本科招生占比达50%的目标;山西省则要求同类专业占比提至55%,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学科调整背后,政策明确指向服务“国家战略紧缺领域”,通过增设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交叉学科,替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文科专业。数据显示,多校文科专业裁撤速度远超新增,文科生培养规模正经历系统性收缩。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16所“双一流”官宣扩招本科生,扩招人数从数十到300多人不等。
除了中国人民大学表示将加大中国古典学、涉外法治(“小语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文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湖南大学将加大“新文科”培养规模外。其他“双一流”扩招方向主要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即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科或交叉学科领域。
高校在优化学科、调整专业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产业之需外。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是专业存亡与否的直接因素之一。
教育部部长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就业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要引导高校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旺盛的专业,同时又是人才缺口的学科专业。”
以福建省为例。去年下半年,福建省教育厅先是转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继而发布《关于做好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对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专业优化调整提出了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