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书
加入“有书共读行动计划”,和1000万书友一起,每天早晚读书半小时,每周读完1本书,一年读完52本精选好书,成为期待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有书

老舍:我的几个房东

有书  · 公众号  ·  · 2025-05-23 06: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个人的父亲是牧师,他自己可不信宗教。


当他很年轻的时候,他和一个女子由家中逃出来,在伦敦结了婚,生了三四个小孩。


他有相当的聪明,好读书。


专就文字方面上说,他会拉丁文,希腊文,德文,法文,程度都不坏。


英文,他写得非常的漂亮。


他作过一两本讲教育的书,即使内容上不怎样,他的文字之美是公认的事实。


我愿意同他住在一起,差不多是为学些地道好英文。


在大战时,他去投军。


因为心脏弱,报不上名。


他硬挤了进去。


见到了军官,凭他的谈吐与学识,自然不会被叉去帐外。


一来二去,他升到中校,差不多等于中国的旅长了。


战后,他拿了一笔不小的遣散费,回到伦敦,重整旧业,他又去教书。


为充实学识,还到过维也纳听弗洛衣德的心理学。


后来就在牛津的补习学校教书。


这个学校是为工人们预备的,仿佛有点像国内的暑期学校,不过目的不在补习升学的功课。


作这种学校的教员,自然没有什么地位,可是实利上并不坏:一年只作半年的事,薪水也并不很低。


这个,大概是他的黄金“时代”。


以身份言,中校;


以学识言,有著作;


以生活言,有个清闲舒服的事情。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和一位美国女子发生了恋爱。


她出自名家,有硕士的学位。


来伦敦游玩,遇上了他。


她的学识正好补足他的,她是学经济的;


他在补习学校演讲关于经济的问题,她就给他预备稿子。


图片


他的夫人告了。


离婚案刚一提到法厅,补习学校便免了他的职。


这种案子在牛津与剑桥还是闹不得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