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辑思维
每天一段60秒语音,一篇新角度看世界的文章。关注罗胖,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罗辑思维

几十万亿新基建红利爆发,钱从哪来,到哪去?

罗辑思维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5-24 06: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相比之下,“三规划一计划” 在全国范围内有较为统一的框架和要求,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遵循更多的上级规定,灵活性、自主性都严格受限。
第二,更加高效。流程的简化能降低协调成本和减少制度博弈,实施速度可以更快。
同时“两规划”还设计构建了 “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 的规划实施体系,有明确的层级和逻辑关系,而且可以随时调整,这是之前的制度做不到的。这些转变背后,就是中央希望通过给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权和简化流程,来促进各个城市加码加力,快速进行城市更新。总之,比较着急。

02

两个关键:土地和资金

其次是土地要素。
城市要更新,要增加停车场,要兴建适老化设施,要建很多的配套,总得有地方建才行啊,但很多城区内并没有充足的土地来推动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行动,土地问题其实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就现在而言,至少就面临三个难题:
一是规划的刚性约束。
比如现有的控规指标,像用地性质、容积率等,与城市更新的土地需求不匹配,包括很多城市中心区,地块分散零星,难以整合开发,土地碎片化严重。
二是产权复杂。
国有/集体土地交织,权属不清,而且很多工业用地转变土地性质的成本很高,历史遗留问题非常多。
三是经济可行性不足。
传统“招拍挂”,就是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不适用于城市更新项目,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也不完善。
而这次的文件则是要一次性解决这些用地难题,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规划可调、土地可用、经济可行”,那么具体都有哪些措施呢?
第一,允许调整规划。
地方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调整土地规划,包括用地性质、容积率等,并建立“正负面清单”。比如允许工业用地转文创、转商业、转居住用地等,相当于把相连的同一片区域,重新做一个整体规划,按需要变更土地性质,实现精细化运营。这其实是给了地方政府更大的权力。
第二,土地混合利用与功能兼容,允许同一地块兼容多种功能。
比如商业+办公+住宅,打破单一用途限制;同时还要“推进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比如地下开发商场,地上开发住宅,同一块地,地上地下的土地性质可以不一样。
第三,盘活存量用地。
允许地方政府对闲置土地进行回收,把闲置土地用来建设保障房、产业园或者公共设施,同时还鼓励原产权人自行改造,或者通过股权转让、合作开发引入社会资本。
第四,地价政策优化。土地变更性质,自然会产生增值,比如一块土地从工业用地变成了居住用地,那这部分的出让金怎么计费,文件说的是“优化地价计收规则”,从各地实践来看,这部分权力也是给到了地方,地方有更大的自主性来决定。
最后咱们来谈谈资金。
搞任何的政策,资金都是最重要的一环。2015年的棚改是打开了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的水龙头,来支持各地推进,也就是货币政策在发力。
而这次的城市更新,资金从哪里来呢?根据文件的安排,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超长期国债、中央财政扶持、地方专项债,加上去年开设的城中村改造专项贷款,这四个会是前期投入的主力军,其实核心就是财政政策发力。
这对大型城市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但对很多中小城市来说,就比较头疼了,因为这些地方的资金本身就比较紧张,现在还要政府财政来投入城市更新,压力会比较大。
所以在过去几年,有部分城市事实上是在假借城市更新的框架、行土地财政之实,把中心城区地段较好的城中村给拆除,或者把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绿化用地改为居住用地,卖地建设新房项目,由于地段好、配套好,这笔卖地收入往往很丰厚,有了这笔收入,再去给老旧小区做配套设施、修建停车场、充电桩这些。这其实还是在走卖地开发的老路。
所以这次的政策已经明确说了, “不搞大拆大建”,要“一村一策”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方式实施改造,言外之意,就是防止地方“动作变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