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诚然,妈妈们很重要,可是爸爸们就可以偷懒吗?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爸爸去哪了?
学生王宇是个“问题”学生。学习不用功,行为习惯也不好,沉默少语,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模样。
作为班主任,我通常会在私下找他聊天,试图开导他,但一开始他是拒绝和我沟通的,不管我说什么,他都不语,眼神总是游离在别处。
有一次,他跟同学发生了口角,打了起来。
场面有点难看,我大喊停下来,他不听,继续与对方僵持着,掐着对方的脖子,眼里带着杀气。我见情况不妙,只好走上前去把他们扯开。
劝架之后了解到,他们打架的原因是,对方嘲笑王宇是个“没爹”又没人要的孩子,他不服气,便与人打了起来。
而据我所知他是有父有母的,并且家庭条件还不错。对此,我深表疑惑,找来他问了问究竟。
王宇告诉我,他跟同学都说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说,他恨爸爸。在他的成长中,爸爸一直是“缺席”的,从小到大,爸爸一直很忙,忙着赚钱,忙着应酬,甚至忙着他手机的朋友圈,就是没有时间陪他。
有时候王宇的妈妈会和爸爸吵闹,希望他多亲近和管教儿子,可是王宇爸爸说:“我在外面累死累活,你连一个孩子都不能管好吗?”
“知道我为什么越来越坏遭了吗?因为我以为我变遭了,他就能注意到我,会关心我。”说这话时,王宇居然哭了,像一只受伤的小狼似的呜咽。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很多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内的运行模式,教育孩子的责任更多地扛在妈妈身上。可是,妈妈再多的爱也不能弥补父爱的缺失。
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尚处于朦胧状态的婴儿,他也会因为缺乏父爱而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典型症状。
少时患“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孩子,中学辍学率高2倍,犯罪率高2倍,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性高出3倍。
相反,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性格会相对健康很多。
我的朋友周泉,是一位市重点中学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颇深。平时教学任务很重,还要负责学校的教研任务,再加上自己常进行国家级的课题研究,是一个大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