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亩方塘:Nash的经济金融读书笔记
记录一些关于经济金融的读书笔记与闲扯。 欢迎多交流,交流是学习乐趣的重要组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微信公众:NashMacroTrading,很偶尔才更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半亩方塘:Nash的经济金融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十日谈-Day 9-传统货币银行理论全错了?(与师弟关于孙国峰所长新货币银行理论的讨论节选...

半亩方塘:Nash的经济金融读书笔记  · 知乎专栏  ·  · 2017-10-03 22:4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二、信用货币与实物货币

在过去,这也是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难点,因为依靠传统货币体系理论的解释很难理解传统凯恩斯框架下的中短期经济增长理论。也使得诸如 移动支付对货币发行量有影响吗? 在宏观经济学中,如果我把钱放在枕头底下,多了一份储蓄,投资没多,如何让 S = I? 此类问题下,存在着较多的争论。在现代信用体制基础上,货币已经不再具备必须依赖于实物数量的虚拟特征,这带来非常大的改变。


其一,人们的储蓄与消费都是一种动态的概念。在过去,仅使用实物货币(包括纸币)进行交易的时代,人们要进行消费,就必须从自己的储蓄或银行票号的储蓄中拿出实物货币(比如铜钱、银子或金币)进行交易,而现在信用货币体系下,所有人的货币持有数量特征都是一种电子单位,代表着这个人的一种以公允流动性计价的信用特征。其消费的时候,只是将相应的信用单位从自己的储蓄账户划入其它主体的储蓄账户,传统消费储蓄对立二元界定只成为了一个瞬时概念。当然这并不会给传统IS-LM模型带来困难,因为在物品市场的均衡中,真实的实物(包括服务类)交易已经发生。然而这给从传统货币体系出发理解居民行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带来了困难。


其二,信用货币的扩张不依赖于实物货币数量限制。在过去使用实物货币的时代(包括纸币),一家银行或者票号发放贷款,必须依赖于将实物货币实际支取给借贷者。比如从票号贷款500两银子,那就得实实在在从该票号提走500两银子,而对应的票号也必须相应从其拥有的银子数量中减少500两。事实上,孙所长在其2001年的论文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 - 中国知网 中已经指出,正是由于传统对于贷款与存款的理解,始终受制于存在着某种“资金”概念(比如在上述例子中,资金概念就是银子、银票),然而在信用货币的基础上,并不需要依赖于这种资金概念对贷款存款的限制。这也是开头我们提到的为什么存在贷款可以超过银行总体的存款总量的可能性。关于此点,也是其贷款创造存款的新体系来源,我们会在后面给予更具体的描述。



三、如何简易地理解以“贷款创造存款”为基础的新体系?

为了简易地理解这一新体系,我们从一种“不存在中央银行”理想化的情况出发,来重新审视中央银行在维持货币创造体系稳定层面的必要性,从而理解新体系下货币创造的过程。


(一)不存在中央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贷款创造存款与存款总量≤贷款

类似地,我们使用简单的balance变化来描述贷款创造存款的过程。

由上图中情形1和2可知,银行A向企业A发放贷款,企业A可以选择将该贷款存回银行A,也可以存入另一家银行B。但始终,对于银行总体而言,存款=贷款。这是贷款创造存款理论所决定的。即银行总体持有的“存款总量必定≤贷款总量”(可能会有人会疑问新世纪二十年来存款总量为何大于贷款,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会讨论)。尽管事实上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即企业A选择部分货币自己持有,然而在现实情况下诚如上面我们所描述的,这种自持过程必须依赖于实物货币,即要么银行发放的贷款是实物货币形式,要么自持情况就不可能存在,即企业A必须将电子货币存入某一家银行。我们暂且假定不存在实物货币的影响,事实上这一影响甚小,也很容易在后面引入央行后得到解释,因此为了简略在此忽略。


此外, 对上图还有一点需要补充。通常在存在中央银行的体制下,银行间清算是通过准备金这个第三方负债和具有公信力的资产进行交割实现,在实物货币体系中可以通过具有公信力的资产比如黄金交割实现。然而本文中我们假定了首先不存在中央银行与实物货币的前提,因此银行A和银行B只能通过交换双方的资产负债关系来执行客户指令,也从中更能体现出贷款创造存款的这一货币创造过程。例如情形2,转账之后,银行A资产负债仍然都是100,银行A资产是对企业A的贷款,负债是对银行B的负债。银行B资产负债同样都是100,资产是对银行A的债权,负债是对企业A的负债。


下面我们将这一过程,扩展至存在不同企业主体,以及包含居民主体的情况(在该图结尾的清算中,我们忽略了贷款计息的问题,事实上加入计息也并不会影响这一过程所反应的货币创造过程)

由上图可知,无论是消费贷还是投资贷,最终都转化为存款重新存入银行部门(当然,仍然依赖于上面提到的一个前提,即不存在纸币等实物货币,则任何非银行主体不能自持货币)。从这个角度而言,任何一笔新增存款,从根源上总能找到一笔消费贷或者投资贷与其对应,这也是孙所长贷款创造存款理论的必然推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