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声
「三声」聚焦文娱创业领域的企业、人物、热点、资本,提供最专业的文娱产业报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三声

一场不必完美的制片人实验|特写

三声  · 公众号  · 娱乐  · 2021-09-27 23:0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确定了测试的变量,同时要保证稳定的内容质量。剧本是最终影像呈现的基底,四娘在前期也有一些内容储备。几个月前,《山河小叙》导演王曦德就写出了《阿想与铜子》的剧本,并计划未来只以编剧身份加入该项目。


基于之前长片的合作,两人已经形成默契,大到整体价值观和类型,小到情节的推进动因,都会经常互相讨论。


两人的相识要回溯到2018年的一场创投。闭幕酒会上,王曦德走到四娘面前说,“我觉得你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制片人”,在接受到明确的邀请后,二人深入地沟通了一番并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此前和其他导演合作时,四娘就有意识同步导演对内容的审美,所有他们看过的片子自己也会都看一遍。王曦德则更为主动地给了四娘三批片单,依次分类按顺序排好,每次看完都会交流看法和收获。后期习惯已经养成,新上映的片子、正在创作的剧本都会随时看随时聊。


四娘认为,如果长期以来并不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到了事务层面的推进,就无法去挽救创作上的问题,“大多数项目失败或者是最后大家相处有难堪,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没有充分沟通,然后会根据投资数量的多少来放大激烈指数和灾难指数”。


制片人的工作是个黑匣子,外人不容易看到他们在全程如何承接每一链条,润滑各种状况。除了职业素养的要求,学习和沟通的意愿更需要来自于内心对于这份事业的认同。


四娘在以制片人身份进入电影行业之前,有过五年时政记者经历,大学时期就跟着CNN的战地记者做过非洲难民报道。后来有一次去地震前线报道,灾区条件有限,四娘五天后洗澡时能看见黑水顺着身体往下流。


诸如此类的微小细节,反而让她真实地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存在感,后来也出现在她剪辑纪录片的机房和拍电影的片场。“一些感受力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剪辑是独自编织不同拍摄素材,以完成一种私人化的表达,成为制片人后,则是更加结构性地组织人员搭建项目,去共同完成电影作品的整体表达。


今年九月,第六期FIRST剧情片实验室也落地成都惊喜影展,王曦德凭借悬疑类型剧本《搁浅》入选,而四娘是为数不多的一同前往的制片人。



在最初的全员破冰环节,四娘抽到了一个关于项目遇到困难如何解决的问题,念出问题后,丝毫没有考虑地回答道,“这没什么好纠结的,我是制片人,解决问题就是我的工作”。


一对一的剧本“诊疗”环节,王曦德在与导师交谈起剧本的处理时,经常下意识将目光投向一旁的四娘,而她也总是能接住每一个阶段的对话。导师杨庆在结束时感慨,“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好制片真的不容易”。


02|性价比


杨佐罗同样也是FIRST制片人实验室的入选者之一。在纽约大学学习电影研究期间,因为经常帮身边导演专业的朋友们去现场帮忙,从而意识到自己可以往制片方向发展。


2018年,杨佐罗和四娘共同制作了一个恐怖短剧集《夜行猎车》,后来还一同尝试过策划恐怖影展,由于一些现实因素未能落地,但最终在FIRST的协助下如期举行演讲部分。2019年《夜行猎车》项目得到了FIRST的支持,进入了产业放映板块并获奖。直至目前,它依然是唯一一个在FIRST电影节放映过的剧集项目。


以这个项目为契机,杨佐罗后来又陆续加入了《夜行猎车》导演苗的几个长片项目,成为其制片。这三年来,两人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类型化尝试。长片《你的脑海》曾经入选过富川奇幻电影节的创投板块,后来考虑到剧本还有可以优化的空间,又参加了第五期的FIRST剧情片实验室。


今年,杨佐罗收到了来自FIRST的参与首届制片人实验室的邀请。根据她以往的制作经验判断,实验室的拍片任务更像一场极限挑战。


9月6日,明确获取了十万元拍片机会后,短片《加班,见鬼了》进入了筹备期。7天的前期筹备,拍摄2天,再加后期,一共14天时间。


《加班,见鬼了》片场


考虑到预算有限、时间紧张,杨佐罗决定在一开始就要简化制作上的压力,使用了密闭空间和桌面电影元素。基于以往对于类型化的探索,一天之内,她和苗就写出了短片的故事大纲。


根据以往经验判断分析出故事具备可行性后,很快就推进到下一步。杨佐罗找到了一些有过合作的人,“这样就不需要再花时间去磨合、沟通,是很稳的,可以直接开始干”。


但制作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危险"。本来沟通的一个办公室实景当天突然得知不能拍了。重新找到合适的棚已经是晚上十点,凌晨两三点美术完成置景。


后期也很紧张,剪辑只有三天左右的时间,但他们认为“这样反而能把人逼出来,一些问题急中生智最终还是能解决的”。


和他们的长片项目一样,从前期开发阶段,杨佐罗就与苗一直非常深入地沟通,创作陷入泥沼时,两人也能从不同视角推动彼此向前推进。所以从制片角度,杨佐罗就能很清晰地明白导演的需求和核心表达,并为之匹配适合的主创和演员。


去年年底,苗和佐罗参加了剧情片实验室的剧作工坊,根据导师建议对《你的脑海》剧本进行了一些调整,并将一个惊悚类型片转变为了科幻题材。同时,制作的难度也成倍增加了。几个月后,项目在实验室的拍片季获得了十万元拍摄短片的机会——用来“校准”而非精准体现长片或做其先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